侯官寨牛老爷社火起于明代,兴盛于清代,是侯官寨的村民祖祖辈辈坚守着的古老迎春习俗。因为牛老爷的存在,得名牛老爷社火。侯官寨社火的主角是牛老爷,牛老爷的大名其实就是“春官”是当地社火头们经过认真酝酿,在全村推选出一个身材高大威武、品德高尚贤良的人来当牛老爷。“农家万事春打头”,作为农业祭祀的社火,祭的对象主要就是土地和耕牛,侯官寨社火于2007年被陕西省政府列入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予以保护。
其主要内容有:
1、逗社火。侯官寨人耍社火,从逗社火开始。正月初四到初八晚,各社局爱好者开始挑逗其它社局,当地也叫烧社火,由北三社逗南四社,或南四社逗北三社,但自家不烧自家,且各家自有对象。主要有稻草逗狗,牛犁地,还有敲锣鼓的、烧纸的,这时逗狗的对方在其后则耍卖老鼠药的、老鼠娶媳妇儿的,有的装姜太公钓鱼,钩上却钓一个王八。但不论怎样都要化妆、打扮、掌灯笼,非常有趣。
2、选牛老爷。由上堡子的社火头们经过认真酝酿,在全堡子找出一个相貌堂堂、仪表人才、威武高大的人来当牛老爷,然后提上三斤糕点去请,如果此人不接受还要做做其思想工作。
3、敲钟鸣示,请“牛老爷”。牛老爷选出后,上堡子社就敲响村北头大庙外的大钟,以示今年要耍社火,之后寨子的六个社都要打着社旗,敲着锣鼓,抬着象征性的几桌社火,由社火头或有名望、能说会道的人到上堡子请牛老爷,即使是80岁髦髫老人也要对“春官”牛老爷下跪禀报。而牛老爷座在侯官府,两班衙役则山呼“威”,场面十分庄重、威严。
4、选牛、选马,装社火。之后,各社火局就热闹起来,上堡子选牛一定要在方圆找一头最大的尖牛(即公牛),还要为马牌子、印信子选马、租马。
5、插社旗。牛老爷上任后,如果要大耍社火,第一件事就是插社旗,社旗插在谁家地里,就在谁家地里“下场子”(即耍大社火),当地群众是绝无怨言的,据当地人说:“下了场子的地能长出好庄稼来。”而游趟子社火是不下场子的。
6、搭侯官府。社旗插好后,寨子里的北三南四社就要在场子里为牛老爷搭“侯官府”。
7、上香、耍社火。耍社火,各社是要到关帝庙烧香的,而且各社都争着要烧头炉香。当地人讲:(看社火的)来迟的看不到头,来早的看不到尾。因为当地耍社火不但要耍白社火(即白天),还要通宵达旦的耍晚社火。当然,晚社火必须打灯笼,挂衣、有戏牌,缺一不可。
8、牛老爷出巡传令。侯官寨耍社火离不开大权在握的牛老爷,牛老爷则离不开社火。牛老爷出巡前,信马子背上背着一只葫芦。第一次到寨中传信时,葫芦上挂块木炭,意思是社火烧起来了;第二次,传信时葫芦上插着令旗,(信马子)大声喝到“把娃抱出来!”;第三次传信时,葫芦上插着鸡毛令箭,意思是各社火局按次序跟着老爷走。
9、牛老爷出巡。牛老爷出巡看社火,真可谓官模官样,前面首先是信马子、马牌子,接下来依次是肃静、回避、佛手、朝天凳、鸣锣开道的,班头还带着真家伙连枷,然后是衙役,还有牵头的,身边还有书童、拿大印的印马子。”
牛老爷社火是民间文化的集成者,它涉及和囊括了包括刺绣、化装、锣鼓、雕刻、绘画、戏剧、秧歌、祭祀、礼制等一系列非物质文化,而且能与时俱进,从走社火到抬社火芯子、平台,发展到今天的车拉、车载,社火内容也都表现出了极强的时代感。
10、牛老爷升堂看社火。牛老爷骑着牛走到搭好的侯官府后,从牛背上下来,在两班衙役的欢呼声中升堂,热热闹闹看社火。各社走到侯官府门前,社火头或口才好、有身份的人要给牛老爷报到,然后上街巡游转三圈。
侯官寨耍社火这一天,牛老爷一天一般都要禁食,避免出恭,以免失去老爷的威风。各社社火在通过时如有捣乱的、胡说的、骂人的、打人的,老爷发话后是要挨板子的,而且是真打,毫不留情。“村规”规定:打了也白打。
11、送牛老爷。侯官寨的社火结束时,各社还要把牛老爷送回上堡子。
12、开总结评判会。
牛老爷社火是民间文化的集成者,它涉及和囊括了包括刺绣、化装、锣鼓、雕刻、绘画、戏剧、秧歌、祭祀、礼制等一系列非物质文化,而且能与时俱进,从走社火到抬社火芯子、平台,发展到今天的车拉、车载,社火内容也都表现出了极强的时代感。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