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庆是“岭南古郡”,古称端州,是赵佶的发迹地。“肇”乃发端也,“庆”乃可喜可贺,合二为一,即“喜事是从这里开始”之意。“肇庆”沿用至今近900余年,涉及宋代的政治、军事、经济、社会、宗教等诸多方面的宋代文化遗址,在当地就有20多处,彪炳青史的端州知府包拯的佳话,更是饮誉海内外。悠久的历史给肇庆留下了非常丰富的文化遗存,全市有360 多处重要文物景点,国家级、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7个。厚重的历史积淀;丰富的文化底蕴,为肇庆从历史文化名城向文化名市跨越奠定了坚实基础,提供了可供开发利用的极为有利的条件。致力打造岭南“宋文化之都”,成为该市官员和民众的共识。
历史记载,宋邵圣三年(公元1096年),14岁的赵佶被封为端王,以端州为封地。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哲宗病死,赵佶登上皇帝宝座。在庆幸之余,其认为是靠端州这块风水宝地发迹,对端州恩宠有加,将端州升格为肇庆军(“军”为宋代军事重镇的名称),设置兴庆军节度使,总揽军政大权。政和三年(公元1113年),又下令将兴庆军升格为兴庆府,重和元年(公元1118年)将兴庆府改名为肇庆府,并亲笔题写了“肇庆府”三字,作为肇庆府署门前的匾额。
包拯,宋代名臣,民间称“包公”,以刚正廉明、嫉恶如仇、爱民如子、断案如神而名垂千古,被誉为“包青天”。史称,安徽合肥是包拯“出生地”,广东肇庆是包拯“成名地”,河南开封是其“扬名地”。宋仁宗年间的公元1040至公元1042年,包拯主政端州三年,以民为本、为民办事。包拯因任职端州政绩突出升迁国都开封,官拜“龙图大学士”。 挖掘肇庆的包公文化,把散落在肇庆多个地方的宋文化景点有机整合,形成应有的聚集效应,能使人们对岭南的宋文化产生比较完整的认识,加深对中国博大而深厚历史的了解。
据了解,宋城墙是肇庆现存宋代古迹中规模最大、最直观的建筑,也是目前中国国内保存较完好的宋城墙遗址之一,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从2000年开始,当地政府复建包公府衙原址端州府、宋街等,成为具有宋文化特色的建筑群,及宋代民俗、名人等文化展示基地。
此外,宋至道二年(公元996年)僧人智远纪念六祖惠能,在当地插梅兴建梅庵,至今完好的大雄宝殿是典型宋代木结构建筑,成为清华大学历史建筑系研究宋代建筑的“活标本”。当地的宋代建筑文化,不仅是肇庆的文化品牌,也是岭南的历史文化品牌。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