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熟悉的地方就是整整陪伴了我十八年的家乡,我的家乡是在青海省民和县。下面我就为你来介绍一下,带你领略一下小县城的风光。
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位于青海省东部(海东市),地处甘青两省交界,素有“青海东部门户”之称。全县总面积1890.82平方公里,辖14乡8镇312个村,聚居着汉、回、土、藏等20个民族,总人口41.9万人。其中,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58.3%。民和历史悠久、交通便利、气候宜人、资源丰富。至今考古发现有“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等遗址遗迹。1998年考古发现的“喇家遗址”被列为国家2011年十大考古发现之一。七里寺药水泉、万亩桃园、三川土族纳顿节远近闻名。109国道、兰青铁路、兰西高速公路以及规划建设中的兰新铁路二线穿境而过,县乡公路四通八达。气候温和,阳光充足,是青海省重要的粮食、蔬菜、瓜果主产区,在全省享有“瓜果之乡”的美誉。境内有储量可观的镁、铁、石油、石灰石、石英石等矿产资源,大通河、黄河、湟水河水能开发潜力巨大。
民和地区在夏、商、周三代时属《禹贡》雍州地,为西北羌戎繁衍生息地之一。当秦始皇统一六国,设置郡县,当时民和属陇西郡管辖的西北塞外地。西汉昭帝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在今民和县下川口设置允吾县,隶金城郡(治甘肃兰州)。东汉和帝永元年间(89-104年),在今民和古鄯建龙耆城。安帝时(107-125年),在今民和中川设白土县,隶金城郡。西晋永宁时(301-302年),凉州刺史张轨在今民和设置晋兴郡(治今民和县川口镇史纳一带),辖晋兴、左南二县。晋兴郡、县同治,左南(治今甘肃永靖县境)在黄河以北青海东南地区。北魏又在民和古鄯设立北金城县,隶西平郡。西魏废帝二年(553年),改北金城县为龙支县。北周将龙支县政隶枹罕郡(治河州)。
隋文帝开皇十八年(598年),改北魏西都县为湟水县,今民和北西部分地区为其辖地,龙支县仍属枹罕郡。唐初,今民和地区仍属于龙支、湟水、米川三县,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陷为吐蕃地。宣宗大中五年(851年),又归复唐王朝。北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今民和地区又陷为唃厮啰政权辖地。徽宗崇宁二年(1303年),宋朝又收复河湟地区,今民和先后属湟、乐二州。元代民和属西宁州地。
明太祖洪武六年(1373年),在民和古鄯(今古鄯乡政府所在地)设古鄯千户所,其辖地为今民和全境和化隆县部分地区。洪武十九年(1386年),在古鄯设驿站,后称古鄯驿,为西宁卫七驿站之一。明成祖永乐年间(1403-1424年),在茶马交易中,民和为孳养官马场所。明神宗万历年间(1573-1620年),将古鄯千户所操守官升格为守备,并设立巴暖三川营,统兵1040名,今民和为西宁卫控扼要地。清世宗雍正三年(1725年),改碾伯千户所为碾伯县(今乐都),今民和为其辖地。民国十八年(1929年),青海建省,改碾伯县为乐都县,民和亦属之。民国十九年(1930年)4月,从乐都、循化两县析置民和县,取“政通人和”之意。1949年9月2日,民和解放,9月8日民和县人民政府成立。1985年11月6日,经国务院批准,改设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
这就是我家乡的历史,欢迎你们探索。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