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拔拔灯可能大家都不懂是以什么样的方式,以什么样的是形态来表现,又是以什么的缘由来举行这样一个活动。我记得我跟别人谈起我们家乡英都拔拔灯的时候他们都会用很惊讶的眼神问我那是什么,然后很好笑的猜测,是不是挂着灯拔河?是不是只是一种灯而名字叫拔拔灯?或者其他什么,天马行空,让人哭笑不得~
其实,拔拔灯就是一种拉绳走遍各地的活动。具体点就是每到这个传统活动时,拉绳的村民就近万人,观灯的村民更是把道路挤了个水泄不通,等着拉一把拔拔灯,一年都有好运气,所以在这灯绳上你能看到上到高龄的老头老太,下到牙牙学语的孩童。这个拔拔灯很长,因为一般都会有二十多队,每队又是由几个小组组成,分别有董山组,铁鸟笼组等。而每条灯组前都会有自己不一样的传统色彩。有惠安腰鼓、有电音乐队、或者晋江舞狮、还有泉州大摇人等等,喧嚣的锣鼓配上此起彼伏的鞭炮声,震得大伙都要沸腾了。万米长的灯海,随着人群的徐徐前行,花灯前后晃动,摇曳生姿。在灯阵中,写在灯笼上的“进财”、“添丁”、“兴旺”等花灯上的字,也趁着红光,照在人们脸上。
英都自古为南安富庶之乡,素有“金英”之称。境内英溪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内河驿渡,溪道“九曲十八弯”,水急滩险,来往航运只能用驳船运输,至逆水行舟时则需船夫拉纤,俗称“拔船”。后来,这种劳动被融合到了游灯闹春民俗活动之中,以祈盼河运平安,年丰丁旺。所以在每年的正月初九到正月十五都会举行这样独特的民俗活动。在这天的凌晨12点就能看到百家烟火齐放的美景,在这之后,都会带上各种酒菜去昭惠庙拜拜,不管多晚,人都是满满的,甚至把桌子摆到门外好远都要坚持拜拜,这会是最热闹的地方~
传说,“拔灯”活动起源于古时牵夫“拔船”。后来,这种劳动被融合到了“游灯闹春”民俗活动之中,企盼河运平安,年丰丁旺,被称为“拔拔灯”。据悉,这项民俗活动定型于明万历年间,至今已有五百多年历史。这个传说也不是每个人都听到,比如我,也是后来才在网络上看到的。
然而拔拔灯这项独特的传统活动还是有他的一些程序的。
一、供天。农历正月初九“天公生”,给天公上供。
二、敬神。做完“天公生”,把供品挑到昭惠庙供仁福王诸神。
三、缚灯。准备“灯阵”,每阵用一条粗大的绳索,上挂灯笼。
四、会灯。傍晚,各灯阵到昭惠庙前会合。每阵各有附带表演项目在巡行中表演。
五、起驾。灯阵会齐后,仁福王起驾,队伍出动。
六、脱壳。队伍首先沿庙前名为“五斗”的田地环行3圈,称“脱蛇壳”。
七、谒祖。接着,灯阵向洪氏家庙挺进,绕庙巡游一环,大放鞭炮,表演各种游艺节目。
八、迎灯。谒祖后,灯阵返回本自然村,开始全境大巡游。游行队伍所到之处,各户都在门前燃烧篝火“迎灯”。
九、回銮。巡游全境后,留一灯阵为仁福王护驾回銮。
十、报灯。仁福王回銮入庙,决定下一年灯首,旧灯首当晚到新任灯首家报喜,放鞭炮祝贺。至此,一年一度的拔拔灯圆满结束。
以上就是我知道的我的家乡英都拔拔灯的全部,希望大家会喜欢,有机会可以来观看喔~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