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历史文化
阜宁县向为淮左诗礼之乡,崇文重教,人文荟萃,走出一大批优秀才俊,打造了一个有一个文化品牌。这里是著名淮剧之乡、杂技之乡、散文之乡,也是长寿之乡、将军之乡,全国建筑之乡。
淮剧之乡:
阜宁是地方戏——淮剧的发祥地,是著名的淮剧之乡。阜宁籍著名演员梁伟平、梁国英、王书龙等先后荣获“中国戏剧梅花奖”,为“淮剧之乡”赢得盛誉。1954年5月,阜宁淮剧团成立,几十年来,经过几代淮剧人的共同努力,阜宁淮剧事业日趋繁荣,出现了《旱地稻花香》、《急拿王兆》、《换良种》、《剖腹记》、《聋舅妈做媒》、《好人马大哥》等一大批精品节目,多次在省、市调演并频频获奖。1980年,阜宁县淮剧团创作演出的小淮剧《一字值千金》,荣获文化部颁发的创作、演出奖,晋京演出时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评价。2001年起,阜宁创作演出的小淮剧《画像》三次奉调晋京,为党的十六大献礼演出,剧组人员受到时任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的亲切接见,并荣获全国第十一届“群星奖”金奖。
杂技之乡
据有关资料记载,杂技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阜宁杂技植根于民间,有着悠久历史和广泛影响,解放前,每逢庙会,必有杂技加盟助兴。当时,阜宁最著名的有曹、朱、祖、花四个杂技班子,巡演于江苏、山东一带。解放后,杂技艺术空前发展,新人辈出,享誉国内外艺苑杂坛。80年代的《双跳板》、《皮条造型》、《钻圈》等节目每年都进上海大世界演出。90年代的《双层散梯》获江苏省青少年杂技比赛一等奖。1992、1993、1994年先后赴日本、美国访问演出。2006年,阜杂人又献艺长春冬季亚运会开幕式。
散文之乡
阜宁素为钟灵毓秀、人文荟萃之地。上世纪四十年代为著名抗日民主根据地,这里曾汇集着一批知名的文化人,陈毅在此倡导建立“文化村”,并成立湖海文艺社。建国前后,从阜宁走出周克玉、顾骧、戴文葆、卞毓芳、梅汝恺、夏振亚等一批在海内外富有影响的阜宁籍学者、作家和艺术家。2006年,阜宁县成立了“阜宁县散文家协会”,拥有百名散文作家和业余作者队伍。这支散文创作的劲旅在散文园地大显身手,其作品屡见于全国诸多报刊,多篇佳作被选入中小学课本。2007年,阜宁县被中国散文学会授予全国唯一的“中国散文之乡”,著名国学大师季羡林欣然为之题字。全国数十家新闻媒体对此作了报道。由阜宁县散文家协会主办的《绿叶》散文杂志,《醉里挑灯文学论坛》网站,在全国颇具影响,备受读者青睐。
文化遗存(东园新石器遗址)
位于金沙湖景区东园村。1978年10月,地方群众采沙时在3000平方米的范围内挖出石斧、石锛、石铲等石器,其中一件穿孔石斧长24.5厘米,宽11厘米。考古专家通过C14的测定,这些石器都属于新石器中晚期文物。1998年12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南京博物院、盐城市博物馆和阜宁县文化局再次组队,对东园遗址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历时2个月,共挖掘面积600平方米,挖掘出古墓葬11座,遗址2处,共出土文物49件。通过对出土文物的研究和比较,此遗址距今5000年左右。
陆庄遗址
1995年4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由南京博物院、盐城市博物馆、阜宁县文化局联合组成考古队,对阜宁县板湖镇的陆庄遗址进行研究性考古挖掘,共出土文物18件。据出土器物考证,此遗址距今4500~4000年之间,其文化属环太湖地区古文化代表——良渚文化类型。
马躲古寺
马躲寺原名寿安禅院,寺址在阜宁县东沟镇硕集社区马躲村。传说唐朝时期东辽入侵中原,李世民与辽将盖苏文交战,李不胜敌,骑马路过寿安禅院进入躲避,后人改称寿安禅院为马躲寺。马躲寺原占地12公顷,殿堂楼阁60余间。民国初期,居住僧人常有100余人,过着农禅生活。日寇侵华,寺毁僧散。1998年,原出家于马躲寺、后住持上海宝山净寺的从达大师,投入100万元复建马躲古寺,镇政府无偿提供土地1.47公顷,当8月动工,重建了天王殿、大雄宝殿、偏殿、寮房等设施,至2000年底对外开放。
淮东古寺
淮东古寺位于益林镇杨集社区的马家荡边,原名昙华寺,始建于明末崇德年间。相传有一个云游到此的僧人看中茫茫水荡中间的地块龟地,能与水共沉浮,他便在此化缘建寺。根据《阜宁县志》(光绪十一年本)记载:“庵有飞来钟,相传有双钟斗于空际,弋凫者以枪击之,得其一,边有枪缺,今悬于庵内”。因钟能飞故名飞来钟。1942年,寺庙被日本侵略军炸毁。1984年重建古寺,在上海香客、地方信徒的资助下,寺院规模不断扩大。如今的淮东古寺,已成为一座规模宏大的佛教寺院。
盘龙古寺
盘龙古寺位于阜宁县阜城镇(原吴滩镇)合利社区,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明朝中叶,海岸线在蛤蜊港(今天的合利社区)境内,相传,射阳河和大海交汇处的蛤蜊港常有海魔兴风作浪,令周边百姓生活不得安宁。有一天,天降祥龙,战败海魔,使这里风平浪静,五谷丰登。沿蛤蜊港民众建盘龙古寺以镇一方。1608年春,莲宗八祖莲池大师从杭州来此弘法,使盘龙古寺盛极一时。抗战时期,盘龙古寺毁于战火,一代名蓝,夷为平地。2003年,经阜宁县人民政府批准,决定重建盘龙古寺。寺院占地2公顷,建成山门、天王殿、文殊殿、普贤殿、佛经堂等佛事用房。2009年12月6日,举行文殊殿、普贤殿及钟鼓楼启用仪式。2010年又建成大雄宝殿。
兴国寺
兴国寺位于阜城镇,原称真武庙,始建于北宋景德年间,原是一座道观。北宋以前,阜城地邻大海,地势低洼,水灾频发。人们为企盼家乡安宁,建真武庙以镇水患。真武庙为一座穿斗式柁梁木结构房屋,殿堂长10米,进深5米,檐高3.5米,整个院落400平方米。殿内原来只供奉真武大帝,后来佛道同时供奉,再后来又将真武大帝的神像置于偏厢房供奉,真武庙景区逐步遍成一座佛教禅院。
巢城遗址
巢城遗址在金沙湖景区的喻口村,是唐末农民起义军领袖黄巢兴建。唐广明元年春(公元880年),黄巢率部在淮东修整,凭借射阳河屏障,筑土为城,招兵买马。黄巢率领的义军秋毫无犯,深受地方百姓的欢迎。同年秋天,黄巢从这里率部西进,最终攻陷长安。直至今天,阜宁民间还流传与黄巢有关的“清明插柳”传说。
红色名胜
概述:阜宁是著名的革命老区,早在1927年11月,城厢小学就建立了
县境内第一个中共党支部,1928年1月就成立中共阜宁县委。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第三师师长黄克诚和三师师部驻阜宁5年之久,三师部队与阜宁人民并肩战斗5年之久。陈毅、刘少奇为首的新四军军部驻阜宁1年5个月。解放战争时期,阜宁县各级组织和群众与国民党反动派坚决斗争,军民联手全歼国民党部队1个旅的益林战役名闻全国。共有1896位阜宁儿女英勇献身,1357位外籍英烈血洒阜宁大地,阜宁县各地留下了许多宝贵的革命遗址。
新四军军部旧址停翅港
座落在阜宁陈集镇停翅港村,1941年7月,新四军军部和中共中央华中局主动撤离盐城,转移至阜宁县农村,11月10日迁驻停翅港村。直到1942年12月25日迁往淮南黄花塘。1986年12月建旧址纪念碑,张爱萍将军手书“新四军军部旧址”。1993年、1996年两次对军部旧址进行复建整修。2009年下半年,纪念馆按照旧址四合院原貌重建,2010年元月开馆。
抗日将士纪念塔
1943年建造,原塔名由陈毅亲笔题写,塔顶呈圆形,上立一铁军战士塑像,身高2.6米,手举钢枪。塔基方圆一亩。1947年9月25日,国民党炸毁了纪念塔。1959年按原样修建。现塔正面刻着刘少奇亲笔题词“浩气长存”。塔基四周按原样坚立10块高2.6米、宽1米的大理石纪念碑。整个塔区占地面积46亩。
阜宁县烈士陵园
1959年建造,位于阜城镇北郊,陵园有土地130亩,纪念碑座北朝南,总高17.3米,其中碑顶解放军铜像高1.8米,为著名雕塑家柳亚凡先生设计;碑基高4.1米,占地面积23.2×25.1平方米,。碑正面是陈毅元帅题词“立德立功、永垂不朽”,背面是邓子恢题词“英名不朽,浩气长存”。历年来,已安葬已故老红军20位、革命烈士610位,革命烈士英名墙镌刻着1860位烈士英名。
铁军纪念馆
2008年10月1日,阜宁将原1995年5月建成的阜宁人民革命史陈列馆拆、移,在烈士陵园东南方位新建铁军纪念馆。铁军纪念馆为四合院式的古典园林型建筑,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布馆面积603平方米,总投资450万元。内设红色丰碑、铁军风采、英烈永生、精彩阜宁五个展厅,声、光、电并用,雕塑、图片、实物、绘画兼备,全方位、多角度的展示了阜宁人民革命斗争史。
民间传说
阜宁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流传着许多富有独特魅力的民间传说,反映了勤劳勇敢的阜宁人民改造自然、战胜困难的美好愿望和聪明智慧,更体现阜宁人民崇尚真、善、美的优良品德。其中,脍炙人口,广为流传的民间传说有:停翅港传说,小秦王吆山塞海造沙岗,柳连庄传说,射阳河传说,盘龙寺传说、西来佛寺传说、抗倭碑传说、庙湾八景传说、荷叶亭传说、丰赐墩传说、兰桥会传说、扁担井传说、一河三水双明月传说、朦胧塔传说、螯鱼台传说、何家坞传说、仁能寺传说、马家荡传说、淮东古寺传说、苏北文工团传说、恒爱石传说、古云梯关遗址传说、范公堤遗址传说、巢城遗址传说、洪武赶散传说、马良捐修金山寺传说、阜宁铁军纪念馆传说、小香玉花生传说、庙湾古城传说、金沙湖传说、真武庙景区传说、卖饭曹文化村传说等。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