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美丽的家乡大仙桃

家乡区县: 湖北省仙桃市

  仙桃市,湖北省江汉平原区域中心城市,民营经济发达,享有“湖北温州”、“湖北东莞”美誉, 仙桃·福星城是湖北省江汉平原地区的商贸、物流、交通中心,湖北省规划建设的六大枢纽物流基地。

1 城市简介
仙桃市
仙桃市
仙桃市,湖北省江汉平原区域中心城市,民营经济发达,享有“湖北温州”、“湖北东莞”美誉, 仙桃·福星城是湖北省江汉平原地区的商贸、物流、交通中心,湖北省规划建设的六大枢纽物流基地。
仙桃市,多年来以全省首强县市身份5次进入全国百强县市、6次跻身中部十强县市、中国金融生态市、中国最佳粤商台商投资城市、全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市、全国特色产业百强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全国质量兴市先进市、全国粮食生产大市、全国油料产出大市、全国淡水养殖大市、全国生猪调出大市、中国黄鳝之都、中国无公害果蔬十强市、中国特色农业百强示范基地……
仙桃市,东邻武汉,西接潜江,北依汉江,南靠长江,境内地势低平,湖泊河流星罗密布,有“水乡泽国”之称。全市国土面积2538平方公里,户籍人口155万,常住人口118万。仙桃历史文化悠久,经济充满活力,仙桃是湖北省江汉平原的商贸、政治、交通中心,湖北省政府规划的六大物流枢纽。仙桃市定位武汉城市圈西翼中心城市,2012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45亿元,经济总量连续二十多年位居湖北省县级市第一位。
2 历史沿革
 道道通昆山之于上海,萧山之于杭州,仙桃之于武汉本数据来源于百度地图,最终结果以百度地图数据为准。
沔阳属古“云梦泽”。据沙湖、越舟湖出土文物证明,新石器时期,就有先民们在这块土地上开拓生息。传说大禹治水,分天下为九州,沔阳在九州之一的荆州域内; 夏、商时为荆州域;
西周建立后,周成王封鬻熊之后于荆山子男之田称荆楚,春秋时为郧国、州国地,东周桓王十一年(公元前701年),郧、州、隋、绞、廖等国伐楚,为楚国所灭,遂属楚地,地近楚郢都;周昭王伐楚,卒于江上而不返;楚平王游云梦,驻跸排湖,屈原遇渔父,歌沧浪之水;
秦灭六国后行郡县制,分天下为三十六郡,本地属南郡; 汉承秦制,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分南郡东境为竟陵、云杜两县。沔阳西北为江夏郡云杜县地、东南为南郡州陵县地;
汉高祖诈游云梦擒韩信;汉武帝时在郡之上复设州,分天下为十三州,仍隶属荆州南郡;
三国时云杜、州陵属吴地,魏蜀吴共争荆州,赤壁之战即发生于沔阳南部(今洪湖)附近,后荆州大部为吴所有,南郡亦属之。
晋灭吴后不久进入“五胡十六国”时代,北方战事频繁,荆州成为南朝北方军事重镇;南朝地少民多,遂将地划分为较小的郡县便于管理,南朝梁武帝天监二年(公元503年),始于本地置郡设县,因地处沔水以北而称沔阳郡——是为建制之始。分竟陵郡设沔阳郡,领云杜、沔阳二县,沔阳县由云杜(县治今剅河附近)析置。置州城郡,领州陵县,县治今新滩口;置营阳郡,领惠怀县,县治今张沟附近。
西魏大统十七年(公元550年),废州陵、惠怀二县,并云杜、沔阳二县置建兴县。北周置复州,州治建兴县,旋为沔阳郡。
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改沔阳郡为复州。隋大业三年(公元607年)改复州为沔州,改建兴县为沔阳县,改沔州为沔阳郡,郡县治所均设今沔城。 水乡湿地
唐武德五年(622年),改沔阳郡为复州,州治迁竟陵县,沔阳市属复州。贞观七年(633年),州治迁回沔阳。天宝元年(742年),改复州为竟陵郡。乾元元年(758年),废竟陵郡,重置复州,州治沔阳。宝应二年(763年),州治又移治竟陵,沔阳为属县。
五代后梁开平四年(910年),分沔阳南境设白沙徵科院。属江陵府。后晋天福五年(940年),升复州为直隶防御州,领竟陵、沔阳二县。
宋乾德三年(965年),改白沙徵科院为玉沙县,属江陵府。至道三年(997年),玉沙县改属复州。宝元二年(1039年),降沔阳市为镇,属玉沙县。熙宁六年(1073年),废复州,降玉沙县为镇,属江陵府监利县。元右元年(1086年),置复州和玉沙县,沔阳镇仍属玉沙县。南宋端平三年(1236年),复州为复州路,以玉沙为附郭县。
元世祖至元十五年(1278年),改复州路为沔阳府,属河南行省荆湖北路宣慰司,辖景陵、玉沙二县,府治和玉沙县治沔阳城。 沔阳古城
明洪武元年(1368年),沔阳府改属湖广行省。九年(1376年),降沔阳府为州,州治沔阳城。废玉沙县,并玉沙县地入州,沔阳为直隶州,直属湖广政司,领景陵县。嘉靖十年(1531年),沔阳州改属承天府。天启元年(1621年),沔阳州降为散州,无领县。清顺治三年(1646年),沔阳州改属安陆府,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改属汉阳府,分州南境置文泉县,县治新堤镇,北境沔阳州,州治沔阳城。三十年(1765年),废文泉县,并入沔阳州。
民国元年(1912年),改沔阳州为沔阳县,县治沔城,属湖北省江汉道,直属湖北省。民国十六年(1927年)撤销道制,直属湖北省。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属湖北省第六督察区。二十五年改属第四行政督察区,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6月,在彭场镇建立沔阳县人民民主政府。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沔阳县人民民主政府改为沔阳县人民政府。建国初期设沔阳专署。1951年时沔阳隶属荆州地区,分沔阳南部置洪湖县(今洪湖市)。1986年5月27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沔阳县,设立仙桃市;1994年10月,经湖北省人民政府审议批准,仙桃市列为省直管市(副地级市),仙桃市委书记、市长等为厅级副职。 仙桃人杰地灵,钟灵毓秀,代不乏贤,素有“人间仙境”的美誉。

3 地理环境
仙桃市位于湖北省中南部美丽富饶的江汉平原,有“鄂中宝地、江汉明珠”之称。全市面积2538平方公里,地跨东经112°55'—113°49'、北纬30°04'—30°32',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雨量充沛,阳光充足,气候温和,具有南北兼优的气候特点。
丰富的农副产品资源
仙桃已基本形成:100万亩优质水稻、70万亩双低油菜、40万亩优质棉花、90万亩名特水产、1000万只生态家禽、禽蛋产量60万吨、120万头商品生猪和20万亩绿色蔬菜等八大特色农业板块,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棉、油、猪、鱼、蛋生产基地,著名的“鱼米之乡”,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前景十分广阔。
怡人的投资居住环境
仙桃市以轻纺城、生态城、休闲城为城市特色。城市基础设施配套,功能完善,已成为江汉平原的信息中心、物流中心、商贸中心。第三产业日趋繁荣,拥有一批星级酒店,一批大型购物广场,一批专业批发市场,成为区域性的物资贸易集散中心。


4运动之城
2008年北京奥运会,仙桃市创造了“一座小城,两位冠军,三枚金牌,四块奖牌”的世界体坛神话,仙桃是全国唯一的体操之乡,先后走出了李小双、李大双、杨威、郑李辉、廖辉等五位世界冠军,连续四届奥运会获得7枚奥运金牌、6枚奥运银牌。 2000年2月,国家体操训练管理中心授予仙桃市“中国体操之乡”和“世界冠军摇篮”两块“金字招牌”,这样一个普通的县级市,在各方面硬件设施并不 突出的情况下, 中国仙桃·体操之乡却能取得如此卓越的成绩,堪称奇迹。仙桃健儿在体操方面创造了辉煌的成绩,包括美国NBC电视台、日本读卖电视台、德国《明星周刊》、香港《东方日报》、《大公报》、《星岛日报》、中央电视台、新华社等众多国际国内知名媒体先后采访仙桃市,2004年、2006年仙桃市连续举办了两届国际体操节,2009年仙桃又举办了全国体操冠军赛。仙桃市是一座美丽的花园城市,更是一座充满活力的运动之城,体操正成为仙桃市对外开放最靓丽的名片。
第五届亚洲体操锦标赛开幕式上,仙桃体操再获殊荣,被亚洲体操联合会命名为“亚洲体操之乡”。亚体联主席拉曼·沙特里为仙桃市颁发荣誉证书。


5文化艺术
仙桃市是“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仙桃民间演艺丰富多彩,是楚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沔阳民歌、沔阳花鼓、沔阳渔鼓、沔阳道情、沔阳皮影、沔阳小曲、沔阳歌腔、十样锦、江汉丝弦及莲湘舞、采莲船、蚌壳精舞、踩高跷、龙灯舞、狮子舞等戏曲舞蹈音乐历史悠久,闻名全国,仙桃人创造了江汉平原古老而现代的民间表演艺术。“湖上有渔歌,坡上响樵歌”是这里人民文化生活的真实写照;“五里三台唱花鼓,村村垸垸演皮影”是这里文化繁荣的真实景象,“雕龙雕凤雕吉祥、绣花绣朵绣美好”是仙桃雕花剪纸的形象描绘。


6地方特产
仙桃香米外观长粒型、米粒饱满、晶莹半透明、表面光亮;米饭绵软略粘,食味清淡略甜。
黄鳝仙桃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黄鳝产量占全国的四成以上,仙桃是中国黄鳝之都。
沔阳三蒸有粉蒸、清蒸、扣蒸、泡蒸、花样造型蒸等多种蒸菜技法,仙桃是著名的“蒸菜之乡”。
沔阳三腊腊鱼、腊肉、腊鸡鸭,与沔阳三蒸齐名,风味独特,享誉荆楚。每逢春节前夕选料、腌制。
沔阳麻鸭是原产于仙桃的体型较大、生长较快、适应性强、产蛋较多的蛋肉兼用型育成鸭种。
双黄蛋一蛋双黄,蛋白如壁玉,蛋黄似玛瑙,红白相间,壁合珠连,实为人间之珍品,国家之瑰宝。
沔城莲藕粗壮肥大,肉质松脆,纹理细腻,味道鲜美,“生吃如秋梨般清甜,熟食如板粟般粉扑”。
藕带获得武汉农业博览会金奖”,农业部授予“全国一村一品品牌”称号,“湖北十大名菜”。
红庙萝卜表皮薄而光滑,色泽鲜红醒目,肉白色,肉质嫩而清脆。
毛嘴卤鸡荣获首届中国国际食品博览会金奖,湖北省展销会金奖。
锅块主料是和好的面,面里有大蒜苗,表面撒有芝麻,是仙桃特有的早点小吃。
沙湖咸蛋蛋白如凝脂白玉,蛋黄似红桔流丹,让人赏心悦目,食欲顿开。品之,则芳香可口,风味别致。
郑场豆豉其色红润,其味香醇,其质富含独特营养。“六月曝”等一系列豆豉,频获大奖,驰名中外。
九珠皮蛋荣获北京国际食品博览会金奖,前身为沔阳松花皮蛋。

蓝调弦月(2014-10-11)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

最赞乡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