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拔671米的黄巢山,在山水资源丰富的惠州显得并不出众,高不及罗浮山,秀不及南昆山,它甚至还算不上惠阳区的第一高峰。 但是,黄巢山是我市唯一一座以历史名人命名的山峰。它的特色不仅在于此,山上风景秀丽的自然环境和巧夺天工的石景,无不具有较大的旅游潜力。早在10余年前,开发黄巢山旅游资源的声音和方案就不断涌出,但由于种种原因,黄巢山至今仍没有为人们所熟知。 三年来,记者分别从惠阳区的永湖镇麻溪村、新圩镇花果村、镇隆镇山顶村出发,由南、北、西三个方向登顶,并收集了大量有关黄巢山的资料,相信在一定程度上揭开了黄巢山的面纱。 由 来:黄巢征战广东 想了解黄巢山,就不能不谈领导唐末农民大起义的黄巢。据相关史料记载,乾符五年(878年)十二月,黄巢率军攻占福州,次年初黄巢攻入广东,同年9月攻占广州。尽管黄巢在广东征战不足一年,却在粤北和粤东留下大量有关的地名和传说,黄巢山就是其一。 持“由闽入粤说”的国内部分学者认为,黄巢军攻下福州以后,入粤路线是沿海边经泉州、漳州、粤东韩江、东江流域,最后攻下广州。因此,黄巢军开进广州之前,必须先攻陷循州(东江上游地带),才能沿东江两岸进入广州。险峻的黄巢山距惠州市区30公里,可谓粤东南的要塞。黄巢曾在黄巢山安营扎寨。 值得注意的是,黄巢山并非惠州独有,在福建、湖南、江西和粤北一带均有直接以黄巢命名的地名,仅仅黄巢山至少有5座之多。黄巢军所到之处,几乎都留下了有关的地名或传说。以同一人命名的地名存在如此之多,这很难说是一种巧合。 不少学者专家认为,历史人物的名字一旦变成地名,就有了长久传承、不易变异的特性。由此可见,黄巢山极有可能是因为后人为了纪念农民领袖黄巢,而将黄巢起义军驻扎过的无名大山称为黄巢山。 另有一则客家习俗支持此观点:客家地区每年端午节都有挂葛藤的习俗。挂葛藤的由来正是源于黄巢起义,传说黄巢有感于一名客家妇女的美德,而让客家人挂葛藤以避战乱。由于黄巢对客家人有恩,于是黄巢山对于客家人聚居的惠阳地区而言,更是意义非常。 奇观:巨石上垒“飞来石” 地名和传说固然有史料价值,但如果黄巢山本身并不具备独特的气质,终归是一座不引人注目的山头。从黄巢山的东北坡登上山峰,往西再越过一个山头,就能看到一片起伏平缓的山顶小平原。放眼远眺,一处处巨石景观就接踵而来,让游人发出由衷的感叹。 最为壮观的石景,要数叠石仙宫、白石崖和仙人洞。 所谓叠石仙宫,美名其曰就是由石头叠起来的宫殿。底下是一座巨大的磐石,磐石上面又有一块巨石,巨石上面又垒着一块“飞来之石”。 这块光怪陆离的飞来石,虽然称不上高大巍峨,但也险峻雄奇,看起来摇摇欲坠,足以引人驻足观望,感叹于大自然的神奇造化。 有关专家在观赏过叠石仙宫后称,这块飞来石应该与底部山体原为一个整体,经过几十万年的风化,雨水侵蚀,最顶端的粒度较大的岩石呈球状风化发育,最终形成这样具有观赏价值的象形山石奇观。 相对于叠石,“仙宫”就显得简陋不堪了。这是一个小山庙,供奉着一个号称“七碟星君”的老人。紧贴着飞来石的小山庙已经仅剩残垣,四处散落着一些已经破碎的石碑。从石碑上的只言片语可以隐约看到一个古老的故事:一个孤独的老人曾经住在这里,老人的心肠很好,帮助了很多上山打猎的农户。他死后,人们都怀念他,就在这里立了这个庙。离这个庙10来米远处有一个墓碑,上面写着“福德老人之墓”的字样。可见这个老人连姓名都没有留下,村民们就把他尊称为“福德老人”。从石碑的原料和字迹来看,应该是民国之前的遗物。 白石崖位于黄巢山西边的陡峭的山脊上,两侧是近乎垂直的悬崖峭壁,行走其上难免让人胆战心惊。在白石崖北右侧,有一群似乎横着长出来的巨石,这就是当地人所称的仙人洞。仙人洞并非真正的洞,实际上是一块巨石架在几块大石头上面而已,里面形成了一个能够容纳10人的巨大空间。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