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安康市汉滨区——经济发展状况

家乡区县: 安康市汉滨区

       2012年,汉滨区生产总值163.03亿元,比上年增长14.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9.2亿元,增长5.8%;第二产业增加值68.9亿元,增长21.9%;第三产业增加值74.93亿元,增长11.4%。三次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1.8:42.3:45.9。人均生产总值达18722元,增长14.5%。2012年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74.71亿元,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5.83%。

第一产业

       汉滨区属北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适宜于各种农作物生长。蚕桑、中药材、魔芋、优质米等优势产业基地面积达到40万亩。蚕丝绸有限公司、秦东魔芋有限公司、天宝集团等一批主导产业龙头企业初具规模。

       在汉滨区有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及其它作物三大类,谷类、豆类、薯类、油料、烟草、蔬菜、瓜类、药材、牧草等10小类。计13种,170多个品种。

       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水稻、薯类、豆类为主,作物布局夏秋兼顾,以秋为主。占粮食作物总面积65%以上。在秋作物中又以水稻玉米为主,分别占粮食作物面积20%、40%,水稻、玉米总产分别占秋粮总产33%和45%。

       经济作物:以油科(油菜籽、芝麻、花生)蔬菜、瓜类、烟草及药材为主,在布局上分别占经济作物总面积的47%、15%、3%、13%、22%。近些年,随着种植业内部结构调整,经济作物面积呈上升趋势。在油料作物中,油菜籽占油料作物的80%以上,其次是芝麻、花生。

       其它作物:主要是绿肥、棉花、乔麦等,面积较小,产量水平较低。

       2012年,汉滨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2.23亿元,比2011年增长6.2%。其中,农业产值18.31亿元,增长7.2%;林业产值1.94亿元,增长3.6%;牧业产值9.51亿元,增长4.4%;渔业产值1.58亿元,增长18.5%。

第二产业

      2012年,汉滨区辖区规模工业增加值35.61亿元,比上年增长29.4%。辖区规模工业总产值突破100亿大关,增长36.9%。其中,区属规模工业总产值50.93亿元,增长53.1%。辖区规模工业企业达到75户,产值过亿元企业达29户。其中,当年新增规模工业企业16户,完成工业总产值11.52亿元;新增产值过亿元企业11户,完成工业总产值15.47亿元。[10]

      2012年,汉滨区辖区建筑业增加值27.3亿元,比上年增长12.8%。资质以上建筑业实现总产值30.83亿元,增长31.2%;房屋施工面积345.33万平方米,比上年增加53.69万平方米,其中新开工面积191.3万平方米,增加9.59万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积89.17万平方米,增加11.47万平方米。

第三产业

       建国后,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汉滨区商品流通在曲折发展中逐渐扩大。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汉滨区有商业机构116个,其中国营机构11个,供销机构105个;个体商业340户。形成以国营商业为主导,供销商业为助手,集市贸易为补充的商品流通体系。后受“左”倾路线的思想影响,管得过多、过死,集市贸易几经关闭和开放,商品生产的发展和交换受到限制。1965年,安康县(今汉滨区)商业机构530个,其中国营机构21个,供销机构109个,个体商户400户。1978年以后,进行一系列改革,在国营经济占主导的前提下,实行多种经济形式、多种流通渠道、多种经营方式的流通体制,逐步增强竞争机制,市场日益繁荣,许多产品从多年的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1987年,商业机构有6499个,17293人,其中国营商业217个,集体商业2514个,个体有证商业3768个。城乡零售市场经营比重中,全民占37.6%,集体占38.8%,个体占23.6%。平均每132人有一商业机构,每48人中有一名商业人员。

        2012年,汉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2.15亿元,比2011年增长16.7%。其中,城镇零售额71.52亿元,增长16.7%;乡村零售额0.63亿元,增长14.8%。限上批发零售业实现零售额31.95亿元,增长22.5%;限上住宿餐饮业实现零售额2.83亿元,增长19.4%。

(2014-10-11)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