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母亲”——南开区

家乡区县: 天津南开区

     南开区是天津中心城区之一,位于中国天津市城区西南部,东起海河,与河北区相望;沿荣吉大街、兴安路、南马路至南门外大街、卫津路和卫津南路,分别与和平区、河西区接壤;西、南至密云路、芥园西道、陈塘庄铁路支线,与西青区相连;北抵老铁桥大街、北马路,沿西马路至西关大街、墙子河、南运河,与红桥区毗邻。[1]

南开区原是天津旧城迤南的开洼地带,清末人称此地为天津老城“南边的开洼地”,1919年境内成立了著名的南开大学,因此1956年始设南开区之名。南开区主要包括天津老城及城南,天津租界以西的地区。

南开既是历史文化名区,又是北方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在民间工艺方面,形神兼备的“泥人张”彩塑,彩绘逼真的“风筝魏”风筝,玲珑剔透的“砖刻刘”砖雕,堪称天津工艺三绝。

  

元代,大批漕粮经三岔口转运入京。元泰定三年(1326)在境内东北部建天妃宫,此地成为“百货交集”之重镇。[2] 明永乐二年(1404年2月11日—1405年1月30日)设卫建城,居民增多。到清代漕运、盐业、屯田等日渐繁荣,商业、金融业逐渐发展,人口剧增,多来自安徽、山西、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省。

清道光年间(1840年前后)城内人口95351人。从明至清成为天津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民国17年(1928)设天津特别市。时,隶属一、二区和天津县。日时期(1938—1945)更迭为一、二、九区和天津县。

1947年8月,天津市将第七区部分辖域划出,增设第十一区。解放后,仍沿袭原行政区划。

1952年10月更名为第七区,1956年1月1日正式定名为南开区。现区人民政府坐落于黄河道390号。

1999年,南开区辖14个街道:鼓楼街道、兴业里街道、嘉陵道街道、体育中心街道、王顶堤街道、长虹街道、向阳路街道、万兴街道、八里台街道、学府街道、兴南街道、广开街道、华苑街道、蓄水池街道。

2004年初,南开区辖12个街道:长虹街道、鼓楼街道、广开街道、万兴街道、学府街道、向阳路街道、嘉陵道街道、王顶堤街道、八里台街道、体育中心街道、兴南街道、华苑街道。

南开区是天津著名的文化教育区,区内驻有久富盛名的南开大学、天津大学等16所高等院校,在校大学生占天津市大学生总数的一半以上。其中生活和工作在南开区的两院院士19人,占在津院士的82%。南开区人口的21%拥有大专以上学历。[9] 截至2010年,南开区有中学43所,小学47所,幼儿园27所。以南开地域命名,享誉国内外的南开中学不仅是中国最好的学校之一,更是周恩来、温家宝两位中国政府总理的母校。在南开中学校友中涌现了43位两院院士,4位旅美外籍院士。区内有天津市占地面积最大、教育设施一流的示范高中校——南开大学附属中学(原四十三中学),模范学校——中营小学。南开区普通教育提前8年实现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目标,首批达到国家标准,跨入全国基础教育先进行列。

Bran虬枝(2014-10-11)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