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劳拼搏
吴川人自古以来就有勤劳的传统,拼搏的志气,敢为人先的精神。远古时期,吴川为蛮荒之地。过去连年风灾旱灾不断,百姓衣食无着,生活十分困顿艰辛。如今,吴川经济繁荣,社会稳定,百姓安居乐业,这中间,浸透了吴川人多少辛勤的汗水,奋斗的泪泉!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为了减轻风灾水灾旱涝的侵害,吴川人民开凿了两条人工河流:一是博茂减洪河,对治理袂花江涝区取得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另一是塘尾分洪河,使鉴江缩短28公里流程,直排入南海,大大减轻涝灾,并蓄水灌溉,使近万亩的旱地变为水稻良田。当时,生产力水平比较低,这两条河流全靠吴川几十万干部群众自力更生,自带粮食和工具,日夜苦战,肩挑背扛开凿而成。吴川人为改造家园,翻江倒海,战天斗地,无私奉献的精神的确可歌可泣,他们群策群力,勤劳奋进,致力改造山河的壮志豪情堪可载入史册。
敢为人先
吴川人敢为人先。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个体商人和手工业者便走街串巷,收废品,从事各种小营商活动,这一时期,可以说是商品经济的萌芽。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吴川的手工业十分繁荣,覃巴镇手套针织厂、梅录城区的麻纺厂、塘尾的渔网厂相当红火。至上世纪八十年代,吴川得改革开放风气之先,大办乡镇企业,民营经济快速兴起,呈现出“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蓬勃发展局面,创出镇办、村办、联户办、个体办“四个轮子一齐转”的“吴川模式”,与浙江“温州模式”齐名,成为吴川发展的一面旗帜。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吴川人更是紧抓机遇谋发展,捷足先登。吴川的工业和民营经济在湛江地区一直保持领先地位,区域产业迅猛发展,全市形成了羽绒、塑料鞋、机械制造、家电、农海产品加工等为主要支柱的产业群体。特别是羽绒业,吴川是全国两大重要羽绒生产基地之一,被誉为“北有萧山,南有吴川”,成为“中国羽绒之乡”。塑料鞋业也有长足发展,鞋业企业发展到700多家,产量占全国的三分之一,有“南国鞋城”的美誉。此外,吴川还是全国有名的糖酒食品机械制造基地、网具生产基地、海蜇加工出口基地、废旧物资回收加工基地、家用电器生产基地等等。吴川人正以其聪明才智,在各行各业艰苦创业、磨砺进取、敢闯敢冒,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辉煌的成就!
崇文重商
吴川文化底蕴深厚,历史文物古迹甚多。从晋代开始,就建有私立学校茂山书院,元朝至正九年在县城修建学宫,亦则孔庙。明清时期,官学私学并举,设立了正疑书院、寥山书院、梅坡书院、川西书院等官立私立学校,讲经读书成为绵延不衰的人文风气。因此,吴川自古以来才俊辈出。一个小小的县,就出了1个状元,18个进士,130多个举人,现当代还出了2个外交官和3个将军。清朝道光三年中了状元的林召棠,是科举取士以来广东9位状元之一,更是粤西地区唯一的状元。此后中了进士的陈兰彬,是清朝第一任驻美公使,为沟通中西方和维护中国公民在西方的合法权益作出了很大的贡献。民国期间的著名爱国将领李汉魂和张炎,都为国为民立下过汗马功劳。
如今的吴川人秉承传统,继往开来,读书尚学的风气仍然十分浓烈,很多村庄建有文化楼,设立了图书馆、阅览室等文化娱乐设施。尤其是一些先富起来的村庄,投入大量的资金,兴办学校,引进外地教育人才,致力振兴当地教育事业。
读书与经商都是吴川人谋求出路的首选,尚文重商是吴川千百年来延续至今的良好风气。吴川的地理交通环境,也为吴川人外出发展创造了非常便利的条件。
改革开放的浪潮风起云涌,先知先觉的吴川人最先成为时代的弄潮儿。外出从事各种各样商业贸易、制造业等等,他们的足迹踏遍中国的大江南北及远涉海外。[2]
聪明睿智
吴川读书成才者不计其数,每年考上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人民大学、中山大学等全国一流高校的都有一大批。他们当中,有前任外交部副部长刘华秋,有为“神舟五号”、“神舟六号”载人飞船安全着陆作出贡献的中国地质大学信息工程学院院长吴信才,有现任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康景轩博士等等。他们是吴川读书人的佼佼者,是吴川的骄傲!
真诚坦荡
人无志不立,商以诚为本。吴川人诚实守信、真诚待人、热情豪爽的秉性,有口皆碑。正是这样,吴川人普遍赢得了四海朋友的信赖和尊重,也赢得了发展的机遇。他们走南闯北,打拼天下,靠的不仅是自己的聪明才智,还有遍天下朋友的鼎力支持。可以说,有建筑的地方就有吴川人,这是吴川人艰苦创业的写照,也是吴川人广交朋友、诚信待人的佐证。
兼容务实
吴川古属百越之地,长期艰苦的生活磨砺了吴川人勤劳淳朴的民风特质;吴川历史悠久,深受中原儒家文化的影响;吴川滨江临海,本土江海文化别具特色;吴川衔接岭南,饱受岭南文化的辐射熏陶。因此,以厚重的儒家文化为根基,独具特色的江海文化与岭南文化交汇融合,在这种文化土壤上生活的吴川人有着开放兼容、务实奋进的精神。
追本溯源,吴川人很早就具有开放兼容的精神和务实奋进的品格。其中,吴川人林怀兰把番薯从越南引入中国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据《吴川县志》记载,明朝年间,吴川人林怀兰游医交趾(今越南),见当地种植番薯,民不患饥馑,便借治愈国王之女,国王赐食熟番薯之机,求食生者,怀半截而出,历经艰险,回归乡梓。自此,番薯遍种于南粤,后几遍及全国。此外,上述的吴川人陈兰彬,也曾是清朝第一批公派留学生的督学,为中西方文化交流和维护中国劳工的合法权益作出很大贡献。林怀兰、陈兰彬是吴川人最早具有开放意识的杰出代表。
热心公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改革开放的富民政策让一大批外出务工经商的吴川人先富起来,他们富不忘本,富而思进,把热爱家园的绻缱情怀化作回报家乡、建设家乡,纷纷慷慨解囊,争着做有益于广大人民群众的公益事业,捐资办学、架桥铺路、扶危济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构建和谐社会作贡献,实践新的人生价值。[2]
改革开放以来,不少吴川人外出创业经商,人数超过20万,他们经过努力拼搏、艰苦创业,有不少人成了大大小小的老板,其中有的还创出了辉煌的业绩,据不完全统计,超亿元身家的企业家就有500多个,超100亿元身家的有近10个。吴川老板不仅敢想敢干、热爱家乡、慷慨捐资建设家乡,还积极支持各地的公益事业,赢得社会的广泛赞誉,打响了“吴商”的品牌。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