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回族婚礼的简介
回族的婚礼,是回族同胞一生中的大礼。回族老人常常把给儿子举行婚礼,结婚叫做“卸担儿”,认为儿子结婚时终身大事是老人的责任,只有看着自己的孩子完婚,才感觉自己孩子真正的长大了。回族人对待婚礼特别讲究和重视,但由于回族人民分布全国各地,以至于回族的婚礼形式多种多样。据史书记载,回族的婚姻习俗大都是按照教规来办的。在通婚范围上,回族限制通乳兄弟姐妹结婚,同时,一般实行严格的民族结婚,即回族男性可娶其他族女子为妻,回族女性决不能与其他族的男性通婚。
二 回族婚礼的流程
(1)说媒
也有称“提亲”、“求婚”。回族当中有句俗语:“一家女儿百家奔”。当回族姑娘长到十六、七岁的时候,就有人上门“说媒”。说媒的一般都是男方家通过各种途径相中某家姑娘后,便请媒人去说媒。男方家的媒人说媒时,带上糖茶等四色礼品前往女方家向其父母说明来意,详细介绍男方家的情况,包括姓氏、住址、家庭经济状况、社会影响、年龄、品行和文化程度等。
无论如何,第一次说媒,女方家按惯例对媒人,回答一般是“考虑考虑”,而不给明确的答复,但如果认为男方家条件根本不够,第一次就会给了回绝,也叫“断向话”。若给了“考虑”,则说明女方的态度还可以商量。
考虑期间,也是关键时间,女方家要核实男方媒人提供的情况是否实在。在考虑阶段,女方家长一般还要征询其家族长辈们及同辈们的意见,若经了解男方家的条件不适合,或男方的品行不好,或家族的长辈、亲人有意见,就不会同意亲事。但男方家媒人还是要再来说媒几次,不过女方家长还是不会马上给确定的话,对来的媒人依然会以茶相待的。
女方家同意这门亲事的话,便请代表女方家的媒人去给男方媒人“回话”,看家道,择日“相亲” 。
(2)相亲
若无反对的话,就由男女双方家长和媒人安排小伙子、姑娘由嫂嫂或同辈姊妹陪同在集市上或亲戚朋友家见面,看男女双方相互能否看上相貌人品。小伙子、姑娘见面后,小伙子还要赠送礼品,若姑娘不接的话,表示反对,就不会同意亲事。若姑娘接了的话,表示同意亲事,双方媒人这才各自去回复、商议说色俩目(定亲)之事。
有些地方交通条件差,相亲和“说色俩目”会同时进行,有些女孩怕羞,不敢在客人或父母面前说婚事,不敢说同意不同意。在这种情况下,父母或媒人就观其表情,如果低头微笑,就说明同意;如果沉脸、哭泣或发脾气,则说明不同意,就不强迫。但也有不少父母包办的婚姻。
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现在有些青年男女互相早已认识,彼此也了解,互有爱慕之心,或自由恋爱的,也要走个过场,通过“明媒正娶”这一关,否则会受到讽刺。
(3)说色俩目
回族的“说色俩目”,有些地方也叫“定茶”或“定亲”。男女双方或小伙子、姑娘双方无反对意见,男方家一般由父母、哥哥、嫂嫂、姐姐等人,再加上阿訇、媒人,择日(一般都选在主麻日,也就是每周的星期五)带上礼品到女方家“说色俩目”。礼品就是回族常喜欢喝的花茶、绿茶、陕青茶、龙井、毛尖等各种高中档茶叶,还要准备一些红糖、白糖、桂圆、核桃、葡萄干、红枣、花生等等,然后分别包成一斤重的小包,每个小包上放一个红纸条,表示喜庆的事。另外,还给女方送一枚戒指和二至三套合体、漂亮的衣服等。
女方家要宰鸡、宰羊,以糖茶、宴席热情接待。宴席后,双方当着亲戚朋友的面,互道“色俩目”,表示这门婚姻已经定下,一般不在变更和许配他人。女方家在送客人时,还要给男方以适当的回礼,表示意志坚定,决不反悔。
(4)插花
回族的插花也叫“端开口茶”,有的地方还叫“提盒子”,也叫纳聘礼,意思是为姑娘插朵美丽的花,寓意名花有主。插花一般是在说了色俩目之后,媒人根据女方的要求,由男方纳合理的聘金,回族叫“麦哈尔”。通常情况下,聘金按教规不得少于一两纯银,按现在惯例少则几千元人民币,多则上万元人民币,高低不等。并适当购置一些四季服装、化妆品、手镯、耳环、戒指、家用电器、自行车、摩托车、缝纫机、微机以及一只羊、一百斤大米、一百斤白糖、若干茶叶等物品。购买物品,一般由女方或男方长辈或同辈妇女或姐姐陪同购买。
如果不赠送聘礼,则婚姻无效。还有男方如果无理提出退婚,男方所增的聘金和东西不能索回。
送聘礼这一天,也多选在主麻日。女方家在这一天要宰羊、炸油香、炸馓子,准备过“尔麦里”。男方请阿訇并由德高望重者等带领,父母和新姐(嫂子)、奶奶、爸爸(叔叔)、新妈(婶子)等跟随,到女方家去茶花。女方家也请阿訇及德高重者等在家迎客接盒子接礼品。双方见面,互道色俩目然后入堂就坐,开始过“尔麦里”,阿訇先根据《古兰经》有关章节,结合两家情况,讲述婚配和攀亲的贵重意义,再诵读《古兰经》祈求真主保佑亲事平安顺利。之后,两家亲戚入宴。宴后,男方家人还要认一下未来的媳妇,以防女方“偷梁换柱”。男方家人认未来的媳妇,均要给“见面礼”。“见面礼”是将钱(数量不限)用红纸包住,以示喜庆。未来的媳妇接受男方家人给“见面礼”时,都要说色俩目。
(5)订婚日
在小伙子和姑娘到成婚年龄的时候,双方商订结婚的日期,以便男女双方做好结婚的准备,并通知亲朋好友。待双方确定婚期后,家长安排男女双方到民政部门领取结婚证书,取得合法权益。男方还要到女方家询问送陪亲人数,以便男方家安排车辆迎接。一般订婚的日子选在深秋和冬天,这个季节是农闲的时节,也是收获后的季节,宴席上的饭菜也易于保存的季节。
(6)添箱
婚期定下后,女方家一般提前二至三天,开始过“尔麦里”宰羊,“动锅灶”炸油香、炸馓子,招待宾客。女方家的亲戚、乡亲们从四面八方赶来,带着钱物、礼品,为将要新婚的姑娘添满出嫁的箱子。
(7)开脸
结婚当天一早新娘要洗大净,也称“浣水”,或称“出阁浴”,或称“离娘水”等。并请人“开脸”(即把新娘脸上、额前的汗毛用细线交叉绞掉)等。女孩子修饰脸部\修眉毛,视为结婚。
(8)上马装
新娘梳妆时,男方还要及时送一身包括外衣、内衣、鞋袜、蒙头的绸巾或纱巾(全为红色的)上马装。女方家接到上马装后,开始装扮新娘。
(9)送亲
男方家派出接的亲人带迎亲车到女方家迎亲。女方送亲的人一般有阿訇、德高望重的人和新娘的爷爷、奶奶、母亲、娘娘(姑姑)、爸爸(叔叔)、新妈(婶子)、兄弟、姊妹、新姐(嫂子)和舅舅等人,父亲一般不去送亲吃宴席;新娘由一位德淑贤惠的媳妇陪同,意即和引路人一样到婆家有德淑贤惠的品德。装扮好后的新娘,在送亲人的陪同下,由乡亲们簇拥上车。
(10)娶亲路上
有的地方,男方家派人要到沿娶亲的路上贴写有“花红盖之”或“喜”字的红纸片,包括沿路的大石头上、大树上、墙头上等。接亲车快到男方家大门口时,有的地方邻里、朋友、乡亲故意把躲躲藏藏的公公、婆婆化装并拉到车前,用一根绳子系住车头,大家像赶牛一样,大声吆喝,让公婆往前拉。这叫往家里拉扯媳妇。
(11)下马洋
接亲车到门口时,新郎要跑步迎上去,向送亲的人说色俩目,并围着接亲车跑一圈。之后,男方家给拉新娘车上坐的人送亲人送下车钱(即下马洋)后,新娘及送亲人才能下车进门。
(12)挂门帘
新娘的弟弟拿上已准备好的门帘,待男方家给了搭门帘礼金后,才挂上门帘,新娘由伴娘和嫂嫂搀扶陪伴进入洞房,新郎才开始揭去盖头。陪嫁物和箱子也要抬进院子放在预先指定的地方。
(13)迎亲
男方迎亲的人和乡亲们站成一排,有些地方在门口摆一干果盘干果,门上贴喜子和对联,等后送亲的人。送亲的人到来并全部下车后也站成一排,要相互道“色俩目”,论资排辈,然后谦让,再入大门。如果一方不谦让,抢先进门,那就是失礼。男方迎亲的人和女方送亲的人安排到堂屋入席。
(14)念尼卡哈
当新娘入洞房,送亲人和迎亲人进屋后,男方家一方面安排接待恭喜的客人,一方面请阿訇给新郎新娘念“尼卡哈”,在堂屋(多在炕上)正中坐阿訇、两边作德高望重者,证婚人,父母等,然后在阿訇面前设一张桌子,新郎新娘跪在阿訇的对面,聆听阿訇的教诲。阿訇先问双方是否有政府颁发的《结婚证书》。并向结婚的男女双方和证婚人一一询问是否同意这门婚事,然后阿訇诵念《古兰经》,有关章节,再用汉语解释一遍,其大意为:结婚是成人的标志,是夫妇做人的开始,夫妻间要团结互爱,尊老爱幼;坚定信仰,遵守“五功”,建立一个幸福温馨的家庭等。完毕后所有的来宾双手捧起做“嘟哇”,同时还散“乜帖”。念完“尼卡哈”后,阿訇将早已准备好的核桃、枣子、花生、糖块等撒向参加婚礼的人,屋外也撒,人们蜂拥抢拾喜物占吉。
(15)入宴席
念“尼卡哈”后,男方家就安排宾客入宴席。回族宴席一般吃十五盘,主要有牛、羊、鸡肉和各种蔬菜作成的各种炒菜、丸子和凉拌佳肴以及鱼类佳肴等谓之“十五月儿圆”,十人一桌,不待酒,以茶为主,严禁吸烟。每桌旁边有一位年轻人站立在旁边为宾客添饭加菜上汤。
(16)吃茶
送亲的客人在宴席后,男方家兄弟、亲戚、乡亲还要宴请,再安排喝茶休息。路途远的安排住宿。回族叫“吃茶”。
(17)耍公婆
送亲的客人去“吃茶”时,有些地方在新娘入洞房,或在念完“尼卡哈”后,举行耍公婆仪式。众乡亲把公婆簇拥到院子里,耳朵上挂两串红辣椒,头上戴上破草帽,反穿皮袄,倒骑毛驴,在院子里外转圈圈,欢歌笑语,热闹非凡。
(18)摆针线
一些地方,送亲的客人去“吃茶”回来时,还要举行摆针线仪式。新娘开始把当姑娘时在家做的衣帽、刺绣的枕套、刺绣的荷包、刺绣的鞋垫和男方家送的礼物、首饰等物品陈列,让众人欣赏,回族叫“摆针线”。与此同时,还要选一个才思敏捷、能说回道的人即兴编词演说,夸耀、称赞或渲染,向众人介绍新娘是个心灵手巧、聪明能干的人。现在这一习俗已逐渐消失。
(19)吃启脚
也就是男方家安排的退客的宴席,回族叫“吃启脚”。过去娶亲没有汽车,都是由“脚户”赶着马、骡子、毛驴等娶亲、回亲。婚宴结束后,最后再吃一次宴席,由“脚户”启程送送亲的人,简称“吃启脚”。宴席还要比入宴席时的佳肴更丰盛。
(20)耍新娘
在结婚当晚,亲朋好友、邻居等年轻人成群接伙到新房,有的让新郎、新娘表演一些节目,有的还唱宴席曲和舞蹈等,也有的让新娘擀长面,姐夫姐姐可制造各种障碍,看新娘的尴尬。然后吃长寿面。大家不分老少、大小,欢乐一番,尽兴而散。
(21)入洞房
众人离去后,有陪亲的为新人铺床,安顿新郎新娘休息。
(22)婚后浴
第二天拂晓,新郎的嫂子,要准备好热水,放在门口,让新郎新娘拿去沐浴,也称浣水。
(23)认门
新郎新娘起床沐浴后,新娘梳妆打扮,戴上白帽或盖头,名曰“收发”或曰“上头”,表示已成婚。继而由新郎家的至亲妇女陪同,向公婆及长辈们施礼问安说“色俩目”,认婆家大小。认大小时,新娘要按辈分长长叫一声,长辈们要响亮的答一声,然后给新娘“红包”以表心意。有的地方,新娘在长辈妇女们的陪同下,逐户拜访,分辈分,认大小,名曰“认门”或曰“拜亲”,所到之家都要给新娘赠送“红包”。
(24)回门
婚礼后的第三天(有的地方为七天、十天等),新郎、新娘带上礼品,一般由新郎的母亲陪同去看望新娘的父及亲属,称“回门”。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