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舟
王维舟国军少将西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 西南民族大学创建人
王维舟(1887~1970),原名王天桢,四川宣汉县人。青年时代参加辛亥革命和四川的护国、护法战争。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川东组织武装斗争,后参加川陕苏区反围攻和长征,到达陕北后任中央军委四局局长,抗战时期任一二九师三八五旅副旅长、旅长兼政委,担任保卫陕甘宁边区的任务。1946年4月调重庆任中共四川省委副书记。1949年任解放西南的西路军副司令员,12月29日,随贺龙率部进成都。1950年2月到达重庆,任中共中央西南局常委、西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等职。1956年选为全国人大常委。1970年,遭受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迫害,含恨辞世。
向守志
向守志上将 第二炮兵司令 南京军区司令
向守志(1917.11— )
汉族。四川宣汉人。原名向守芝。1935年5月入团。1936年9月转党。1933年7月参加革命工作。大专学历。上将军衔。1933年参加少先队。1934年7月参加红军,任红9军76团2营4连战士、班长、副排长,红军步兵学校学习组长、班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第129师386旅771团1营机枪连副连长、连长。1938年任八路军第129师386旅771团特务营营长、2营营长,771团副团长,太行军区10团团长,太行军区1支队副支队长。1946年任太行第6纵队18旅副旅长,太行军区独立2旅旅长,中原野战军第9纵队26旅旅长。1949年任第2野战军第15军44师师长兼政委,在军事学院学习。1951年任志愿军第15军44师师长。1954年任陆军军参谋长、第1副军长兼参谋长。1956年任陆军军长。1958年在高等军事学院基本系学习。1960年任西安炮兵学校校长、炮兵技术学院院长。1965年8月任炮兵副司令员,第2炮兵司令员。1967年“文化大革命”中受迫害,被关押。1972年在炮兵帮助工作。1975年4月任第2炮兵司令员、党委第1书记(1975年3月起)。1977年9月任南京军区副司令员、党委常委(1977年11月起)。1982年10月-1990年4月任军区司令员、党委常委、书记(1982年12月起)。中共11大代表,12届中央委员,13届中顾委委员。1955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获3级八一勋章、2级独立自由勋章、2级解放勋章。1988年9月被授予上将军衔。1988年7月被授予1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王定烈
王定烈少将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参谋长,空军副司令员
王定烈(1918—)四川省宣汉县,隘口乡得胜场人。一九三三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一九三五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一九三六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五军团第四十三团文书。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一五师东进抗日挺进纵队第五支队骑兵连政治委员,第五团营政治教导员,教导第三旅七团营长,冀鲁豫军区昆张支队副支队长,第八军分区八团副团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原军区第一纵队二旅四团团长,江汉军区独立第一旅,独立第二旅旅长,湖北恩施军分区司令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师长,广州军区空军指挥所副司令员,广州军区空军副参谋长,参谋长,第十五航空学校校长,广州军区,济南军区空军副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参谋长,副司令员。一九六一年晋升为少将军衔。是第五,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共产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曾旭清
曾旭清(1909—1998)四川省宣汉县人。一九三三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宣汉县六区游击队队长、政治指导员,县独立营营长,中共丹巴县委书记,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二九师政治部干事,晋南支队政治部民运科科长、大队政治委员,晋南独立支队武装科科长,一一五师教导第六旅十七团政治委员,渤海军区第二军分区政治委员兼中共地委书记。
解放战争时期,任山东野战军渤海纵队第七师政治委员,第三野战军三十三军九十八师师长兼政治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淞沪警备司令部副参谋长、参谋长,华东军区公安军司令部副参谋长、参谋长,华东军区工程兵部主任,工程兵特种工程指挥部副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工程兵副参谋长,工程兵副司令员。一九五六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李依若
李依若(1911--1959),本名李天禄,宣汉县马渡乡百丈村人。自幼聪慧,擅长诗歌,喜欢吹拉弹唱。先在达县绥属联立中学读书,后考入中法大学。民国十九年(1930)在重庆《新蜀报》任副刊诗歌编辑,后在达县《月季花》杂志任编辑,发表诗歌甚多。并在达县女中任国文教员,回宣汉后任马渡小学校长和宣汉民众教育馆馆长。解放后,宣汉成立文艺宣传队,李依若任宣传队队长,宣汉文联主委,川北民歌研究委员会委员。他一生最爱搜集整理民歌,创作民歌。其中最出名的民歌有《苏二姐》和《康定情歌》等。遗憾的是在极左思潮的压抑下,这位才华横溢的音乐家不得不流着眼泪一边唱,一边将这些民歌的手稿全部焚烧了。
创作《康定情歌》的故事
1996年夏天,《甘孜报》悬赏万元寻找《康定情歌》作者的消息,在全国数十家报纸争相转载。其中自贡熊仲文、四川轻化工学院副教授宋方信等都认为《情歌》作者是宣汉人李天禄(李依若),后经《四川日报》副刊“天府周末”的四位记者深入实地寻访,探得了不少鲜为人知的新证。
原来李依若在成都读大学时(大约在1930年前),与一个同姓李的同学恋爱。姓李的同学的康定人。李依若与女友结伴到康定跑马山玩耍时,根据湘西“溜溜调”编了一首《跑马歌》,唱给“李家溜溜的大姐”听,以示求爱(即后来的《康定情歌》)。由于家人和谢谢族人的反对,婚事未能成功,家里不给他钱读书,后来还全靠他的义父石体元(时任四川省财政厅厅长)和李的姑娘相助,才完成了大学学业。
李依若的同龄好友和他的遗孀赵氏老人都多次听他唱过这首《跑马歌》,因此,他们都坚信《康定情歌》有原作者就是李依若。
如今,《康定情歌》唱遍大江南北,唱响了全世界,而且还是我国第一首飞向太空的歌曲,被人们美誉为宇宙情歌(世界十首名曲之一)。在康定跑马溜溜的山上,于2001年8月18日专门为这首歌而举办一个艺术节-中国西部康定歌节,让《康定情歌》的故乡大大风光了一次。《康定情歌》作为康定县的“名片”,让康定走出了大山,走出了盆地,走出了国门。为此,这首歌的原作者李依若先生可以含笑九泉了。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