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名人周恩来

家乡区县: 天津滨海新区

在1996年4月中央文献研究室举办的周恩来研究述评学术讨论会上,笔者曾经提出:要加强周恩来历史定位的研究,即周恩来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怎样?在整个中华民族历史上的地位怎样?认为这是一个应当研究的问题。

十五大报告指出:“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这是对20世纪中国历史的一个重要概括。笔者完全赞同这个概括。周恩来尽管不是20世纪中国三次革命的主要开创者,但是他的思想和业绩与这三个历史伟人都有密切的关联。综合他在多方面的突出贡献和影响,用中华民族历史上评价人物的“三不朽”的标准来评价周恩来,在笔者看来,无论就他对中华民族的历史作用而言,还是从他对世界历史的影响来看,或者说,从他对中华民族历史的影响力、对中国人民的亲和力,以及从世界历史对中国历史人物的认同率来看,周恩来都可堪称中华民族的又一位伟人。

从“立功”看周恩来的伟业巨绩

中华民族在历史上是一个先进的、强大的民族,曾经在世界上独领风骚数百年。在1840年鸦片战争后,这个民族赖以生存的封建帝国渐渐地成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社会发展史看,由完整的封建社会变成在半封建社会中有了半资本主义成分,就对生产力的发展而言,应当是历史的进步。但是,就一个拥有完整主权的国家变成只能行使部分主权的半殖民地社会而言,则是民族的奇耻大辱。这个半殖民地的社会性质,严重地损害了中国人民的生产力的发展。何况这两个半个——“半殖民地”和“半资本主义”,并不是一半对一半,而是前者成分大大重于后者成分,因而,帝国主义列强和封建势力的双重统治,使中华民族极度衰败,濒临灭亡的边缘。拯救中华,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振兴中华,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就成了中华民族的先进分子必须解决的两大历史任务。孙中山从19世纪起为此奋斗了40余年。中国共产党继承孙中山的未竟之业,自创党以来一直为此在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如果说毛泽东一代主要是解决了第一个历史任务,那么,邓小平一代则更多地是在解决第二个历史任务。

周恩来出生在上个世纪末年。他的一生参与了解决这两大历史任务的伟大事业。他为拯救中华和振兴中华献出了毕生精力。他的伟业巨绩可以举出许多,能否说,其大功主要有这样八条:

(一)凝聚中华民族精英的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人之一和半个世纪的核心领导成员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华民族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周恩来虽未参加党的一大,但他是那时寻求救亡、启蒙真理的先进青年。在五四运动时,他是天津地区的学生运动领袖。以后,他参加了中国共产党8个发起组之一的旅欧共产党组织的创建,是其主要负责人之一。这个旅欧党组织虽然是一个海外支部,但却培育了中国共产党后来的两代核心领导成员,即周恩来和邓小平等。周恩来从1924年回到祖国后,就一直活跃在中国政治舞台的前沿。在1927年大革命后期的中共五届一中全会上被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列席政治局常委会议。从此,他就进入了中共中央核心领导层,直到去世,长达半个世纪。在1935年遵义会议上,他是为实现中国共产党的第一次伟大转折起了决定作用的关键人物之一。此后,他就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比较成熟的领导集体的主要成员。半个世纪以来,他参与过党在各个历史时期的重大斗争,领导过各方面的工作。党的历史与他个人的历史密切相关。在一定意义上,就某些方面而言,周恩来史就是中国共产党历史的一个投影。因此,可以说,他既是中华民族历史上发生开天辟地事件的一把“利斧”,也是使中国共产党顶天立地的一根擎柱。

(二)为中华民族的解放而进行武装斗争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创建人之一

周恩来是中国共产党最早认识武装斗争的重要性和从事军事工作的领导人之一。还在大革命时期,他就开始把马克思主义关于武装斗争的原理应用于中国,改造旧军队,发展革命的军事力量,使党掌握了一部分革命武装,从而在蒋介石叛变革命后有可能举行南昌起义,为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历史揭开光辉的第一页。八一南昌起义创建了人民军队。这以后,他是党的军事工作的最高负责人之一。在土地革命战争初期,他负责指导各个地区的农村游击战争和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在中央苏区,他参与中央红军的主要领导。在遵义会议后,毛泽东领导和指挥的伟大长征的战略转移的实现,也凝聚了周恩来运用军事指挥艺术的心血。此后,他协助毛泽东运筹帷幄,参与制订各个战争时期一些重大的战略决策和战役计划,为中国革命战争的胜利贡献了杰出的军事才能。在新中国成立后的抗美援朝战争中,他参与制定决策,并组织实施。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革命化、正规化和现代化建设付出了巨大的心血。有的老同志说,周恩来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副帅”,不无一定道理。

(三)党在反动统治地区长期进行地下工作和非武装斗争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事业的斗争形式,主要是军事战线的武装斗争,同时辅之以非军事战线的各种形式的斗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首先是从地下斗争开始的。在大革命失败后直到全国获得解放,党一直进行着公开的和隐蔽的、武装的和非武装的、军事的和其他各种形式两个方面、两条战线的斗争。周恩来既参与领导军事战线的武装斗争,又一直是反动统治地区的地下斗争、党的隐蔽战线的主要领导人。在土地革命战争前期,他直接领导建立了保卫、保密和情报工作系统,在严重的白色恐怖的环境下,为保卫党中央和各级党组织的安全,为保护党的骨干和营救被捕同志,为及时掌握敌情并指挥对敌斗争发挥了特殊的巨大作用。抗日战争期间,他是党在国民党统治区的各方面工作的总负责人。全国解放战争时期,他还领导着党在蒋管区开展第二条战线的斗争。在中国革命长期的白区工作、隐蔽战线和地下斗争中,周恩来展现了非凡的才干,功勋卓著。

(四)艰辛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共和国总理

周恩来是党内不可多得的“才兼文武”、“出将入相”的领导人。新中国成立后,他担任政府总理26年,尽管被认为是世界上无与伦比的政府首脑,但是倍尝艰辛。建国后头8年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比较健康,周恩来总理内政外交也比较顺当。在全面开展大规模建设后,由于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不很清楚,又缺乏实际经验。这样,我们党从50年代中期开始就不断发生偏差和失误。周恩来和党的其他领导人一起为寻求一条适合中国情况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进行了探索。他先是努力纠正经济工作中的冒进错误,接着为克服主要是由“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严重困难而坚决实施“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他尊重知识,广揽人才为社会主义服务,竭力克服那种对待知识分子的“左”的倾向。他与全国人民同甘共苦,为使国家尽快渡过难关而殚精竭虑。在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到60年代中期,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重新出现向上发展的新气象。

从以上方面对周恩来伟业巨绩的概括中,可以看出,对于20世纪的中华民族来说,其功也“不在禹下”。有一种看法评价20世纪以几位伟人作代表的历史作用说:孙中山追求新中国,毛泽东创建新中国,周恩来维系新中国,邓小平发展新中国。这种说法虽不一定那么准确,甚至还可能产生把历史人物的功绩加以“割裂”之嫌,但作为认识历史人物的某些特点,也不是不可以作为一种参照。

从“立言”看周恩来的思想理论

中华民族的许多大政治家都是大思想家。这在古代和当代都不少。周恩来也属于这种复合型的中华英杰。

周恩来在1924年奉召回国后,投身于中国革命的洪流,长期在中共中央的最高领导层负责处理大量日常具体的事务性工作。数十年来,他一直处于不知疲倦、夜以继日的紧张工作状态之中,很少有充分的闲暇时间可以超然地著书立说。尽管如此,他的报告、讲话、文章仍然不少。这些文献大都论述面广,内容丰富,思想深刻,富有启迪之言迭出。自大革命时期至他逝世前的半个多世纪里,除少量文字由于政治宣传等需要,或以专文、或以论集出版过外,大量的言论没有面世,广大干部和群众未曾与闻。只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他的著作才得以系统地整理出版。周恩来“立言”量大,据专家估算,他一生的言论,就保存下来的档案文献说,字数可以千万计。目前已出版的十几种著作只是一小部分(这是最重要的,当然各种集子的文章也有一些重复),编辑整理出版工作仍在继续中。

第一,周恩来所立正确和比较正确之言,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一方面,毛泽东是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毛泽东思想主要体现在毛泽东的科学著作之中;另一方面,党的许多卓越领导人包括周恩来在内,又对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都作出了重要贡献。这就是说,毛泽东思想实质上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共同的科学思想理论。因而,周恩来等领导人的著作也是毛泽东思想的载体。

周恩来对毛泽东思想的贡献,主要表现在:

——支持确立毛泽东为党中央的领导核心,推动全党实现在毛泽东思想基础上的统一。前已指出,周恩来在遵义会议上为使毛泽东进入党中央领导核心,确立其在全党的领导地位,发挥了其他人难以替代的特殊作用。从此,他一直拥立毛泽东为全党领袖,并为全党实现在毛泽东的旗帜下和毛泽东思想基础上的统一作出了巨大努力。他多次指出:毛泽东同志的意见,贯穿着整个党的历史时期,发展成为一条马列主义中国化的路线。“毛泽东同志的方向,就是中国共产党的方向!”①“毛泽东思想的特点,就是把普遍真理具体化”,毛泽东“不是空谈真理,而是使真理和实践相结合”②

第二,周恩来所立正确和比较正确之言,是邓小平理论的思想渊源之一。

一般地说,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毛泽东思想的体系和内容包括了周恩来对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经验进行科学总结的思想,因而,周恩来所立之言,理所当然地是邓小平理论的思想渊源之一。

特殊地说,周恩来与邓小平的思想理论之间还多几层不寻常的关系。

一是邓小平过去长期在周恩来直接领导下工作,受到周恩来多方面的影响。早在20年代的旅欧求学时,周恩来是党和团的旅欧支部负责人,年纪较轻的邓小平就在周恩来等的带领和培养下,开始了他作为职业革命家的人生之旅。大革命失败后,在20年代末到30年代初的上海地下工作年月,在江西中央苏区,在长征路上,在革命战争中,在新中国成立后10多年的党和国家的最高机关中,以及在“文化大革命”后期复出重新工作后,直到周恩来去世,邓小平在这半个多世纪的岁月里,一直是周恩来的得力助手和忠诚战友。有这样长期密切的工作关系和朋友关系,就如同毛泽东对邓小平有深刻影响一样,周恩来对邓小平也不能不发生深刻影响。

学术界对于周恩来的精神风范、人格魅力多有研究,也甚为推崇。实际上,这就是对周恩来“立德”的研究。这些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赞同使用“周恩来精神”这个概念来表达周恩来“立德”所涵盖的精神风范和人格魅力等内容。当然,对于“周恩来精神”的具体内涵,由于研究者的视角不同、研究的侧重点不同、概括的方面不同,因而其表述也不尽相同。笔者认为,对“周恩来精神”的概括不要强求定于一尊,可以“求同存异”继续研究。事实上,在各种表述中,“同”是主要的,“异”是次要的。

中国出了个周恩来,这是中国共产党的骄傲,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SPRING77(2014-10-12)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