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和之路。

家乡区县: 福建省政和县

政和历史悠久,民风淳朴,人杰地灵,千年古越文明与灿烂文化在这里得以传承和积淀。早在商周时期,先人已在这片青山绿水间繁衍生息。全县现已经发现多处古代遗址,发掘出土商周、春秋战国时期等珍贵文物两百多件。政和县名称的来历也有一段佳话,北宋政和五年(1115年),宋徽宗品白毫银针贡茶之后神清气爽,龙心大悦,遂将“政和”年号赐做县名,沿用至今。宋朝期间,政和教育就非常兴盛,大理学家朱熹之父——朱松首创星溪书院、云根书院和熊山书院,开启政和文化教育先河,启迪了政邑文化,朱熹亦常至云根书院讲学,因而有“先贤过化之乡”的美称。政和历史上名人志士荟萃,宋代龙图阁直学士、太子伴读邵知柔、太学生陈朝老、明代礼部侍郎吴廷用、中宪大臣陈桓等都是政和的一代名流。古代民间文化活动形式多样,民俗文化丰富多彩,有被列入我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戏剧活化石”的四平戏,而茶灯戏、高山茶道、新娘“哭嫁”、花桥庙会等民俗活动,古朴淳厚,极具魅力。政和还是闽北的老革命根据地,素有“红旗不倒”赞誉,革命先辈叶飞、左丰美、陈贵芳、张翼等都曾在政和留下战斗的足迹。五代,后梁贞明六年(920)属威武军长乐郡,后唐长兴四年(933)属长乐府宁德县,后晋天福六年(941)划宁德县北部设置关隶镇,镇治设在西里(今镇前乡镇前村)天王寺北,属福州宁德县。
后晋开运二年,南唐兵克建州,闽王王延政投降,福州属南唐。后汉乾祐元年,福州守将李仁达判南唐归吴越。宋太平兴国三年吴越归顺于宋。其间关隶镇均随福州变更其隶属关系。
宋咸平三年(1000)升关隶镇为关隶县。划建宁军建安县东北部东平里、高宅里、长城里、东衢里、感化里并入关隶县,隶属建宁军。县治移到感化里东岸口黄熊山麓。
宋政和五年(1115)改关隶县为政和县。绍光三十二年(1162)改建宁军为建宁府,政和县隶属建宁府。元至元二十六年(1289),改建宁府为建宁路,政和县隶属建宁路。 明洪武元年(1368)复改建宁路为建宁府。政和县隶属建宁府。景泰六年(1456)划出政和县东部南里10都,北里11都、12都,东里13都、14都、15都归属寿宁县。 清朝政和县沿旧制,隶属建宁府。 民国元年(1912)改建宁府为建安道,道署驻建安,政和县属建安道。民国16年废除道制,政和县直属福建省。民国23年7月,福建省划分为10个行政督察区,政和县隶属第十行政督察区,区署驻浦城。民国24年10月,全省改划为7个行政督察区,政和县隶属第三行政督察区,区署于民国27年8月由浦城移驻建阳。

杨求茜(2014-10-12)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