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五省会馆

家乡区县: 陕西省紫阳县

一、地理位置
北五省会馆(兼瓦房店会馆群)地处陕西省紫阳县向阳镇瓦房店,东经108°24′,北纬32°29′。东距紫阳县城7.5公里,西至任河与诸河交汇处200米,南濒任河,任河东流6.5公里与汉江交汇。隔河有紫渔公路(310省道)和襄渝铁路通过,西南可达四川万源。东南距向阳镇1公里,镇政府所在地设有向阳火车站。会馆东临江河(俗称瓦房沟),北有紫红公路过境,并有茶山为屏。
二、历史沿革
瓦房店素有“小汉口”之誉。清代中叶,汉江任河是东南诸省自陕入川主要通道之一,航运发达,商贾云集,沿任河河岸形成码头、街道。各省富商在瓦房店修建会馆、庙宇,不足1平方公里地域竟建五庙六馆(五庙:泰山、土地、财神、观音、鲁班;六馆:武昌会馆、黄州会馆、江西会馆、湖南会馆、川主馆和北五省会馆)。街道、会馆均以砖瓦为主,不同于当地民居以板石覆面,故俗称此地为瓦房店。
北五省会馆最早是陕西商人于乾隆末年建立的一所会馆,又俗称陕西会馆,初期仅建有戏楼一座。道光年间对戏楼进行修葺,并增建观戏楼一座,至道光二十七年建成,但其功用未达会馆之要求,规模远逊同地武昌会馆。同治年间,由于此地商贸地位进一步提高,各省商贾因在秦地经商,共同出资扩建陕西会馆,相继建起钟楼、鼓楼、过殿、正殿等建筑物,形成了今日所见规模。其中以秦、晋、豫等五省商号捐资最多,故有“北五省会馆”之称。
解放后,北五省会馆在1952年改作瓦房店粮站,作为办公囤粮之地。六、七十年代,由于粮站业务发展,拆除了鼓楼,并对建筑内部进行简易隔断,地面架空升高,屋顶进行翻修。八十年代后期,由于安康电站库区蓄水,此地作为淹没区,大部分搬迁。湖南会馆、武昌会馆、黄州会馆被拆除,由于北五省会馆处淹没线以上,得以整体保留。
1981年对北五省会馆进行了第一次田野文物调查工作,1982年紫阳县人民政府将北五省会馆公布为紫阳县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时称西北五省会馆,同时公布的还有武昌会馆,江西会馆。2003年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基本情况
瓦房店原有武昌会馆、江西会馆、北五省会馆、湖南会馆、黄洲会馆、川主馆六座会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修建安康水电站,武昌会馆、湖南会馆、黄洲会馆因近水边,三处会馆拟拆除搬迁,由于种种原因,搬迁工作没有完成,现仅见武昌会馆近水残垣和石刻。川主馆现存主殿建筑,内部破败。江西会馆整体建筑规模保存完好,主体建筑为卷棚顶风火墙,内部结构部分残破损坏,月台栏板石刻和其它石刻保存完好。由于自北五省会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起改做粮站,整体保存完整。
北五省会馆地处瓦房沟、渚河与任河交汇处的山嘴上,座北面南,依山势营构,高台相通,自山门至大殿形成近10米高差,俯瞰任河,气势宏伟。整个建筑平面呈长方形,沿南北中轴线上依次建有山门(戏楼)、观戏楼、钟鼓楼、过殿、大殿,形成三进封闭院落,东西宽近20米,南北深65米,占地1300平方米。所有建筑均为砖木结构。
山门与戏楼共用一建筑物,面阔三间,二层结构。一层明空次实,明间形成进入会馆通道;二层为戏楼,北向南观。整体建筑为抬梁结构,三架抬梁,前硬山、后歇山顶。从南北观,山门正面墙体中部镶砌三间砖雕装饰性门楼,工艺精纯。中部设拱门,门有铺首衔环。据传说,会馆山门对面山上有白崖与之相对,破坏了会馆风水,门自建起通后不久封堵,改由侧门出入。山门二层原有青石匾额和圆形镂空石窗棂,均在五十年代改造中遗失。
与戏楼正对为观戏楼,建于三米高台之上,面阔三间,进深一间,三架梁,硬山顶。明间稍窄于次间,中部用砖封堵,设有一门,有石狮分列左右。次间为观戏池。戏池前沿有石栏,中部石质乌头门,方形门柱顶端圆雕石狮一对,柱正面阴刻楷书联“一双凤眼识破曹氏奸雄,两道蚕眉锁定汉室江山”。枋额浅浮雕二龙戏珠图案。两侧石栏与门相连,高1.15米,方形栏柱顶分别圆雕麒麟、大象、四不象等瑞兽,柱正面浅浮雕蝙蝠、瑞草图案。八块石雕栏板,青石质,分别高浮雕团龙、八仙过海等图案,形神兼备,十分精美。
过殿之前有钟鼓二楼,东西对称,一楼在粮站改造中拆除。楼为方形二层,原有四角攒尖顶,今已改旧貌。过殿阔三间,进深一间,三架梁,卷棚顶。正殿与过殿相连,中间形成进深不足三米的天井,天井东西两侧设砖雕假垂花门。正殿面阔三间,五架梁,硬山顶。
建筑柱枋均施彩绘,所有木构饰件及门窗均为镂空、浮雕人物故事、动物瑞草图案,造型生动、构图精美。门窗曾用金箔包饰,今虽斑驳,昔日金碧辉煌可见一斑。
会馆所有建筑内部墙面均绘富彩壁画,共计约200平方米。其中正殿、过殿壁画自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首次发现,保存十分完好。壁画内容以三国故事和中国古代节孝故事为主要题材,以工笔手法绘制而成,水、树木、草石、动物惟妙惟肖,壁画人物众多 ,神态各异,个性鲜活。整个壁画场景宏大,用笔细腻,虽经百年香烟熏渍,仍不减当年金碧辉煌。
会馆现存有石狮一对,高约1.3米,南方醒狮造型;百岁桂树两株,树围2米有余,浓荫蔽日,花香不绝;木质牌匾5块,黑漆髹底,颜体真书,长3.5米;石碑10余通,主要记载增扩修葺会馆捐资情况,大部分已磨泐严重。其中三通石碑上列捐资商号千余家,遍及全国十数省,内容十分重要。
四、价值评价
1、北五省会馆是清代该地区商品经济活动十分活跃的产物,是清代陕南经济恢复、发展、繁荣的重要见证物。
明清时期,特别是清朝中叶,汉江航运处在历史上最为发达时期,商运地位极其重要。东南直通武汉沿江出海,西南、西北陆路可达四川、甘陇。安康地处这一黄金水运核心地区,承东联西。本地区茶、麻、耳、漆、桐油等物产十分丰富,又是出口紧俏商品;东南诸省布匹、瓷器、食盐及其它生活用品又为西南、西北所必需。一时商贾云集,物竞其流,各地商人为便于联络,在沿江诸镇广建会馆,安康境内达十数处。紫阳瓦房店地近任河与汉江交汇处,沿汉江西去可至汉中,西南溯任河可通四川,一地竟建六馆,涉及十余省,其间千帆林立,商贸繁荣可想而知。北五省会馆作为沿江流域现今保存最为完整的会馆,成为再现这段历史有力物证,特别是全国各地千余家商号捐资仝修会馆这一历史事实,大大提升了会馆的地位,进一步说明了会馆的价值,对研究这一时期地域经济、商贸往来、汉江航运情况提供了重要佐证。
2、会馆壁画为研究清代寺庙文化、民间工艺美术提供了十分难得的资料。
建筑内部墙面保存了约200平方米的壁画,其中正殿、过殿壁画自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首次发现,保存十分完好。壁画内容以三国故事和中国古代节孝故事为主要题材,工笔绘制。整个壁画场景宏大,用笔细腻,虽有百年香烟熏渍,仍见当年金碧辉煌。北五省会馆壁画作为寺庙壁画,是陕西境内目前发现的最大的一处壁画,其规模之大、保存之完好、艺术水平之高,在国内也不多见。会馆壁画为研究清代寺庙文化、民间工艺美术提供了十分难得的资料。
3、会馆建筑体现了极高的艺术成就,是南北文化交流的重要结晶。
北五省会馆整体建筑保留了北方四合院结构,在建筑的外饰细部则更多体现了江南建筑特点。瓦房店六所会馆中有四所为江南商人所建,他们带来了南方先进文化,在建筑风格上深深地影响着当地民居,从梁架结构、屋顶、墙体外饰,少用斗拱等方面已经完全体现出南方建筑特征。建筑中大量采用砖雕、木雕、石雕进行装饰,装饰图案富有南方特色,如大象。装饰内容繁而不滥,清丽脱俗。雕刻工艺细腻,毫发俱显,完全体现了徽派建筑艺术风格。

http://www.aktrip.com.cn/Show_Article.asp?id=615

smile(2014-10-12)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