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溪江流域青山层叠,竹树茂密,碧水萦绕,鸥鸟出没,四时风景如画。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学士在江畔流连忘返,吟诵不辍,名人履迹、诗文著述非常丰富。西汉宣帝甘露三年(公元前51年)的道士傅隐遥和三国时道士王玄贞隐居大若岩石室修炼;南朝梁武帝天监七年(公元508年),被称为山中宰相的著名道学家陶弘景到永嘉,先后隐居青嶂山、乌石山、大若岩石室,编修《真诰》,前后达4年之久。
历史文化名人王羲之、颜延之等曾担任永嘉郡守。
说它是世外桃源也罢,说它是欲界仙都也罢,都不算过分。
当这样的山水与诗人相遇的时候,将会是怎样一种结果?
南朝宋武帝永初三年(公元422年),诗人谢灵运贬守永嘉,遍游永嘉山水,写下了许多流传千古的山水诗,遂使楠溪江成为山水诗的摇篮,并成为历代文人墨客寻找诗魂的胜地。
中国文学史上曾经对南唐后主李煜有过一句评价:“江山不幸诗人幸”。在这里,我想对这句话做个修正,借以比喻谢灵运的永嘉之行:“诗人不幸溪山幸”。的确,一向养在深闺人未识的永嘉山水,最初就是在谢灵运的诗句中展现了独特的魅力,广为人知的。
谢灵运出身东晋世家,是名将谢玄之孙,袭封康乐公。他生性喜爱山水,与陶渊明为同时代诗坛双璧。陶渊明看透了官场的黑暗,“不愿为五斗米折腰”,毅然“解绶去职”;他呢,入宋降爵为侯,政治失意,公元422年秋,“出为永嘉太守。郡有名山水,灵运素所爱好,出守既不得志,遂肆意游遨,遍历诸县,动踰旬朔。”他发现永嘉山水奇物幽美,一年中,他到处漫游,写下山水诗二十余首。
唐朝张子容、孟浩然、崔道融,宋朝叶适、潘柽、徐照,明朝王叔果、潘舜臣,清朝朱彝尊、金简庵、朱步墀等,因谢灵运慕名永嘉山水接踵而至,他们或徜徉楠溪江口,或深入楠溪风景区腹地,吟咏不绝,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熏陶溪山文化。
苏东坡向往永嘉楠溪秀色,在诗歌中发出了由衷的赞叹:“自言长官如灵运,能使江山似永嘉。” 李清照于建炎四年(1130)春,追随宋高宗的踪迹,南下温州,避居永嘉达一个半月之久。战乱中行色匆匆,未能深入楠溪江欣赏美景。四年后,亡夫之兄赵思诚在温州、台州任知州,李清照回想往事,感慨万千,于是有了这首著名的《武陵春》:“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