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全县生产总值(现价)59.2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9%。工农业总产值102.71亿元,增长18.6%。财政总收入4.7798亿元,增长17.0%(不含基金的财政总收入4.6958亿元,增长15.7%),其中一般预算收入2.2176亿元,增长18.5%。农民人均纯收入4315元,增长10.5%。年底金融系统各项存款余额21.84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2.9%;各项贷款余额20.11亿元,增长12.5%。
农业生产。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0.15亿元,增长7.5%。实施“良种工程”,引进推广各类名特优良种57个,发展优质稻生产带0.6万公顷,全年粮食播种面积1.68万公顷,总产量9.29万吨,分别增长2.0%和2.8%。发展反季节无公害蔬菜、反季节食用菌、德化梨、黄花菜、笋用竹、马铃薯、戴云山羊、戴云黑鸡等生态型、特色型、高效型优势农产品,巩固扩大市级基地1个、县级基地4个、乡级基地16个。新(扩)建生物防火林带238公里。新培育林竹基地4266.7公顷,森林覆盖率达77.1%,林木蓄积量达1020万立方米。戴云山自然保护区晋升为国家自然保护区。
工业经济。全县工业总产值92.56亿元,增长19.8%,工业增加值占全县生产总值的51.1%,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产值38.9亿元,增长38.9%。新办工业企业74家,进行增资扩营、技术改造的工业企业43家,新建标准化厂房25万平方米,投资1.3亿元新建工业项目园区186.7公顷。陶瓷生产保持较快增长,产值58.78亿元,增长16.1%,纳税1.93亿元。矿产冶炼业发展势头强劲,产值11.5亿元,增长21%;纳税5737万元,增长132%。电力业有序发展,新投产电站17座,新增水电装机1.2万千瓦,提前一年半在全省率先成为全国水电农村电气化县。第三产业。全县第三产业增加值20.07亿元,增长11.1%。石牛山度假村建成投入使用,成功举办了“中国瓷都·德化生态游推介会”,旅游业继续升温。房地产业完成投资1.40亿元,经营税金1785万元,分别增长30.8%和60.8%。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5.64亿元,增长22.9%;批发零售贸易额12.74亿元,增长41.2%;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03.7%。对外经贸。成功举办了2004成都·德化名瓷展览会,组织企业参加首届中国·福建商品交易会、意大利马契夫国际消费品展等国内外知名大型展览(销)会。全县新增自营进出口权企业26家(含三资企业),有自营出口实绩的企业达92家;全县出口交货值48.3亿元,其中自营出口总额达9622万美元,增长16.3%。在第二届中国·福建项目成果交易会上成功对接项目2个,总投资7680万元;新批外资企业10家,外商实际到资337万美元,增长47%。区域经济。继续实施“大城关”发展战略,城关建成区由1995年的2.73平方公里扩大到现在的8.2平方公里,城区人口近17万人,占总人口的55.5%。龙浔、浔中城关两镇分别纳税1.9047亿元和1.327亿元,城区经济总量占全县的65.5%。全县纳税超1000万元的企业6家,超500万元的企业12家,超200万元的企业40家,超100万元的企业93家,超50万元的企业174家,超30万元的企业228家。
重点建设。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74亿元,增长17.7%。60个重点项目建设扎实推进,开工率78.3%。泉三高速公路德化连接线建设前期工作有序进行,投资9000多万元的省道206线提级改造建设工程进展顺利,铺设乡村水泥路72.5公里。城关电网改造基本完成;广安天然气工程竣工投产,日供气量达8.5万立方米。
社会事业。新建校舍32430平方米,撤并小学3所;新增市级达标初中校2所,小学2所;高考录取1069人,录取率达75.6%。《德化县陶瓷志》正式出版,省陶瓷产业技术开发基地落户陶瓷职业技术学院,被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陶瓷工业协会授予“中国瓷都·德化”荣誉称号;连续三次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荣获首届“福建省科普先进县”称号。程控电话和数字移动电话普及率达59.8%。人口出生率为10.25‰,政策符合率达98.47%,荣获省“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称号。成功举办了第八届全民健身节和第二届全县农民运动会。连续5届荣获“省级文明卫生县城”称号,群众社会治安满意率居泉州市前列。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