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公 花洲书院 母校一高

家乡区县: 宛城区

     - 花洲书院与一高-,在母校的时候,我们在开会的时候经常会提到范仲淹,也学习了他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就连我们的校歌也这样唱;范公精神代代传扬,范公精神代代传扬。原来范公与我的母校有着一段非同一般的历史。邓州市第一高级中学位于邓州市土城东南隅,北宋副宰相范仲淹贬任邓州知州时曾于此创建花洲书院。宋仁宗庆历六年(公元1046年),范仲淹在花洲书院写成了脍炙口、中外传诵的名篇<岳阳楼记> ,抒发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胸怀。1905年于花洲书院设立邓州高等小学堂,1926年设立邓县县立初级中学,1950年附设高中班,1952年高中班合并于南阳高中,1956年再次附设高中班,1958年过渡为高级中学,定名为邓县第一高级中学,1998年更名为邓州市第一高级中学。2007年农历2月2,邓州市第一高级中学搬迁至邓州市北京大道,同日邓州市第一高级中学举行新校启用庆典仪式。

     -花洲书院-,在我们老校区的东侧,有一个远近知名的古代学府——花洲书院。很多人到里面游玩学习,我们母校有一个传统-每年的毕业生毕业考试的前一天都可以免费到这个旅游的圣地游玩,祈福我们的高考可以取得优异的成绩。花洲书院起源于唐,兴盛于宋,延续至清。据邓志记载,宋时,邓州的书院至少有7所,花州书院便名列其中。古时候,书院的创建者总是将之建造在僻静幽雅的名胜之地。除了建筑的考究之外,还要在其周围种植竹、桂、松、梅、兰等高雅植物,并参差配置亭台楼榭和小桥流水,构成“虽由人做,宛自天开”的书院园林,使其浑然自成一体,观之别具一格,犹令文人墨客向往。据记载在宋代邓州的7座书院中,花洲书院并非独占鳌头,其中的贾状元书院、韩文公书院等皆因其建造主人身份的显赫而曾各领风骚。但其它书院缘在历史的长河中过早地灰飞湮灭,唯独花洲书院能延续至今,这要感谢北宋的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

 - 范仲淹与花洲书院-,北宋时期,邓州统于京西南路,治穰,领五县:穰、内乡、顺阳、淅川、南阳。宝元二年(公元1039年),谢绛知邓州,利用风调雨顺的年景,积5县之收成,在邓州外城东南隅的洼地上修湖辟洲植花木,在城墙上建造览秀亭。经过数年的经营,到1045年,已经是一座颇具规模的秀美园林了。范仲淹曾作诗赞曰:“南阳有绝胜,城下百花洲。谢公创危亭,屹在高城头。尽览洲中秀,历历销人忧。”
    庆历五年(公元1045年)冬月,因推行“庆历新政”被罢去参知政事的范仲淹,带着满腹的悲怆,郁郁寡欢地来到了邓州就任知州。虽遭受重大挫折,范仲淹仍殚精竭虑、鞠躬尽瘁地服务于新职。他不仅重农桑、兴水利、清积案、惩贪官,很快使得政平讼理、万民和乐,而且颇重视教育。在取得了邓州的政通人和、百废俱兴之后,一向就十分喜爱百花洲的范仲淹决定以更高的标准整修百花洲,重建览秀亭。于是,他又在湖边遍植修竹、梧桐和杨柳,在洲上广种菊花、桂花和梅花。洲上筑菊台,湖上修亭榭,并在城头上建春风阁。这样,百花洲、览秀亭和春风阁便组成了一组优美的园林建筑,成了人们闲暇之余的游玩之处。而此时早已达到“宠辱皆忘”的范仲淹,常常抽出闲暇前来与民同乐。尤其是到了月圆之夜,他总在这里一边欣赏着美丽的夜景,一边思索着远在数百里之外的汴京城里的朝廷大事,常常是忘了安寝。诗云:“南阳太守清狂发,未到中秋先赏月。百花洲里夜忘归,绿梧无声露光滑”。他在想,百花洲一带既然是一个幽静而美丽的地方,为什么不把它利用起来办一所学堂呢?于是,百忙之中的范仲淹,经过详细的谋划,很快便筹集资金建起了“花洲书院”。书院的讲堂以“春风”命名,寓意着先生讲学如春风化雨,而学生的听讲和学知则如沐春风。
     为了提高花洲书院的知名度,范仲淹不仅聘请了远近知名的先生前来授课,而且还常常亲自到书院讲学,一时间,竟使得邓州“文运大开”,“春风堂下红香满”。据史书记载,范仲淹的儿子、官至观文殿大学士的范纯仁以及官至崇文院校书的张载和曾任邓州知州的韩维等名人,都曾师从范仲淹学于花洲书院。宋庆历六年(公元1046年),范仲淹接到挚友藤子京<与范经略求记书>和一并送来的<洞庭晚秋图> ,伫立静思,浮想联翩,乃至“挥挥洒洒状物,淋漓尽致抒怀”,终于在花洲书院的书房内,一气呵成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自此之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便成了历代志士仁人的座右铭。
      范仲淹病逝后,邓州人在花洲书院旁为其修建了范文正公祠祭祀。尽管他到死都没有再得到重用,但他在世人心中的形象无法泯灭。元丰元年(公元1078年),著名文学家、书法家黄庭坚在任叶县尉时,专程前往邓州瞻仰范文正公祠,参观百花洲,并写下了“伤心祠下亭,在时公燕处”,“落日衔城壁,祠东更一游”,“范公种竹水边亭,漂泊来游一客星。神理不应从此尽,百年草树至今青”的诗句。宋绍圣二年(公元1059年),范仲淹的儿子范纯粹知邓州后,又整修了花洲书院。从南宋到明朝,花洲书院累圮累修,办学不辍。到了清朝,历任知州更加重视修葺范公遗迹,花洲书院的办学规模也越来越大。直到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知州叶济在重修了花洲书院之后,将其更名为“邓州高等小学堂”,并在重修碑额上篆刻了“地灵人杰”四个大字。

    民国以来,花洲书院几经变化,从1926年的邓县县立初级中学,直到解放初期的邓县第一中学校和现在的邓州市第一高中,先后从这里走出了韩作黎、姚雪垠、二月河、丁声树等蜚声中外的文化名人和一大批在各行各业取得了累累硕果的优秀人才,他们中的许多人都成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实践者。我们也将范公的精神代代传扬下去。

张三岁爱吃糖(2014-10-12)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