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拱镇党委、政府在阳山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社会各界的热诚关心支持下,顺利完成了新七拱各项工作的交接并很快走上正常的轨道。面对新形势,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大力实施“三化一园”战略,走工业富镇、农业固镇、科教人兴镇、第三产业旺镇、招商引资促发展、靠自己骨头长肉之路,亲民、为民、富民,把七拱建成阳山南部明珠和工业重镇的奋斗目标。
2005年,全镇实现社会总产值58802万元,其中工业总产值18074万元,招商引资金额达到6600多万元;农业产业化经营蓬勃发展,初步形成了东菜——中养——北果——西稻的种植模式。形成了淮山,优质沙糖桔、冰糖桔、年桔、沙田柚,马蹄,阳山鸡,温氏猪等六大商品基地。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923元。实现社会总收入58802万元,其中:农业总收入27425万元;工业产值18074万元;第三产业收入9855万元。社会总收入的比重由以农业为主的比重逐步转向以工业收入为主。
2011年,全镇多项主要经济指标增长强劲:工农业总产值实现207027.6万元,较2010年增长8.4%;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为468万元,较2010年增长9.6%;农民人均纯收入达6513元,较2010年增长9.1%,全镇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势头良好。
1、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扎实推进。去年我们继续配合佛山南海阳山产业转移园区管委会做好园区建设各项工作:一是园区公路260线改道工程顺利完成;二是对沿S114线方向的通信、电视光纤、供电线路进行了迁移;三是已沿S114线路旁铺设好自来水管,保障企业的用水供应。
2、工业产业稳步发展。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62600万元,同比增长33%,其中规模以上企业产值146875万元。园区企业新润兴陶瓷色料色料车间已建成投产,温氏阳山分公司新总部和饲料厂正在紧张建设之中,预计今年底可建成投产,为我镇经济的发展增添了后劲。
3、农业产业全新突破。全镇农业产值44675万元,同比增长8.5%。2011年我们着重抓好七拱的特产发展。大力培养益农柑橘合作社、金丰淮山专业合作社、云泉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等农民合作组织和农业企业发展,抓好淮山标准化种植基地、万亩优质稻种植基地建设和推广,做好宣传提高品牌效应等做大做强地方特色产业。去年初市农业农村工作会议上,我镇被评为禽畜养殖大镇;全镇栽插优质水稻4万余亩;优质淮山8000多亩;优质柑桔1万多亩。全镇生猪出栏101515余头,存栏51680余头,家禽存栏28.18万只,出栏88.46万只,规模养殖户达29户。去年四月份召开的县农村农业工作会议上,我镇被评为农业产业化先进乡镇,益农柑桔、金丰淮山、阳羊山羊等三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评为先进合作社,邹世河等三户种养户获评县规模化种养基地奖。
二、城镇化建设呈现全新面貌
一是以建设七拱二桥、拉通通儒大道为重点,构建城乡扩展轴心,给力解决圩镇交通拥挤和货运车辆通行难问题。总投资1600万元的七拱二桥连接线建设项目已全面完成招投标,目前连接线建设工程正在紧张施工中;通儒大道项目总投资230万元,目前路面工程和行人道工程已全面完成,3月底前可完成绿化、亮化。二是以实施文化强镇为动力,给力提升公共文化产品的供给和品质。投入100多万元建成七拱镇文化体育公园,为七拱群众提供了一个休闲、健身、锻炼的场所。三是以实施七拱河小流域整治项目为契机,给力筑建七拱一河两岸青山绿水宜居环境。总投资7500万元的七拱河小流域整治首期3000万元的军陂至砂河段整治项目目前已进入征地阶段,预计明年上半年可竣工投入使用。四是以建设宜居城乡为抓手,投入100万元更新改造S260线车田村段,给力解决城镇“脏乱差”现象,提升城乡环境品质,目前工程进展顺利。五是实施高寒山区移民搬迁项目为试点,在七拱桥西岸建设宜居小区,培育镇级房地产开发初级市场,加速推进城镇化进程,同时也解决部分不具备生产生活条件的山区群众到圩镇定居问题。目前该项目已进入土地招拍挂阶段,预计5月份可动工。
三、民生保障实现全新发展
坚持从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切切实实让广大群众得实惠、普见惠、长受惠。
1、城乡保障体系日臻健全。认真做好了城乡低保、农村五保户供养、新农合等民生保障性工作。2011年我镇农村低保1441户3570人,城镇低保28户65人,全镇全年发放低保金234万元;共对69名城乡困难群众发放困难救助65830元,向357户713人发放救济大米1.5万斤;679名农民获得医疗补偿231.68万元,32户农村特困户共获得了建房补助19.2万元,13户下山移民共获得建房补助13万元。2012年度新农合参保率达91.6%,新农保参保率64.3%。
2、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加强。一是在农村道路建设上。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多元投入”的原则,充分利用好“一事一议”政策,广泛发动群众筹资投劳,全镇共实施村道硬底化改造11公里,解决了群众运输难、行路难的实际问题;二是在水利设施建设上。按照兴利除害结合、开源节流并重、防洪抗旱并举的工作要求,大力新建和整治各类水利设施。筹资80万元改造大夫田、三所、连陂、围仔墩水利,并着重推进6000亩优质水稻建设工作,项目总投1500万元,首期350万元水利设施建设项目预计今年下半年建成并投入使用。同时,镇政府还投入资金近20万元用于春秋两季抗旱工作,切实解决群众灌溉难问题。[1]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