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你领略独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秧歌

家乡区县: 吕梁市临县

(1)名称由来

临县秧歌是流行在山西吕梁市临县的一种民间歌舞艺术,因以手执花伞者领头舞蹈和演唱秧歌,所以又称“临县伞头秧歌”。“伞头秧歌”主要流行在黄河流域的晋西和陕北黄土高原,具体指山西省吕梁市的临县、离石、柳林、方山、中阳、石楼,和陕西省榆林市的吴堡、绥德、佳县、榆林、米脂、子洲、青涧等十几个县、市,以及延安市,其中尤以临县最盛。

(2)秧歌队伍

伞头秧歌的内容丰富广泛,形式活泼多样,气势粗狂豪放,规模宏伟壮观。一支秧歌队(俗称一班秧歌),除了乐队和仪仗队外,其余皆扮各种角色。大致顺序为:①仪仗队;②乐队;③龙舞;④伞头,即手执花伞的秧歌艺人,是秧歌队的头领;⑤架鼓子;⑥小会子,即民间小演唱;⑦杂会子,即传统折子戏;⑧民间传统舞蹈;⑨旱船,也叫“水船”;⑩狮子舞收尾,至少是一对狮子。 上述这些众多的民间歌舞艺术串在一起,形成一支浩浩荡荡的文艺游行队伍,犹如一条翻滚前进的彩色巨龙,又像奔腾不息的黄河之水,这恰好是我们华夏民族文化的象征。因此也可以说伞头秧歌是黄河文化的典型代表。

(3)活动时间

主要集中在每年春节期间。

(4)表演方式

伞头秧歌的表演主要是扭和唱两个方面,特点是扭时不唱,唱时不扭,扭唱结合,交替进行。扭秧歌主要集中在“过街”、“掏场子”和“小会子”在场内的表演三个方面。 唱秧歌主要是伞头的事。伞头肩负着指挥全局,调动情绪,编派节目,评论演出以及秧歌队与外界交往、答谢、祝贺等一系列职责,而这一切都得通过唱秧歌来进行。

(5)秧歌唱词

伞头秧歌的唱词通称为秧歌,是伞头秧歌这一民间歌舞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不同于一般四句体的民歌,又与戏剧性质的秧歌唱词有着本质的区别。是民间口头文学中稀有的艺术品类,具有独特的地方色彩,浓郁的泥土气息和雅俗共赏的艺术魅力。

具体如下: 1、即兴编词的演唱特点 即兴编唱是伞头秧歌最显著的特点。几乎所有的秧歌都是在某种特定的历史背景、具体的时间、地点和环境气氛中产生的,一首好的秧歌唱词更是如此。歌手们或触景以生情,或遇事而有感,或因人而议论,或互问互答,绝没有毫无对象的无病呻吟之作。

2、灵活多变的格律结构 伞头秧歌的唱词一般为四句一首,可以独立存在,一首秧歌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大致可分为七字句、十字句、九字句、十二字句四种格律结构。一首好的秧歌,不管采用哪种格律,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立意要深刻,结构要完整,布局要合理,结尾要巧妙。

3、通俗明快的语言艺术 伞头秧歌所使用的语言,基本是以方言为基础,其主要特点是通俗明快,自然流畅,雅俗共赏。伞头秧歌语言是一种独特的语言,它既不同于书面文学语言,又不是原始的口头语言,而是经过加工、提炼、修饰之后的口头文学语言。此外伞头秧歌还调动了几乎所有的修辞手法,来增加它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

4、和谐独特的地方音韵 至目前为止,伞头秧歌基本上是按方言的发音吐字来演唱。伞头秧歌的唱词统一都押脚韵,即每句末尾一个字要求合辙押韵。四句同韵是伞头秧歌最常见的押韵方式。有许多名家的秧歌还特别讲究四句用同一声调,即同声同韵的特色。演唱起来音韵更为和谐,从而增强了秧歌的艺术感染力。

(6)艺术特点

临县伞头秧歌的唱词艺术亮点有三:

一是讲究四句押韵,灵活多变,每句唱词由七至十二字组成,四句押一韵,如:“为求下雨把猪献,雨点点也没啦见,庄稼干成盐沫面,神神也会把人骗”。

二是语言生动,构思巧妙,以其高超的逻辑性与夸张比喻的修辞手法见长,头句起二句承三句引深四句画龙点睛,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如:“一春起尽把黄风嚎,黑豆高粱捉不了苗,沟平滩地也不起潮,土圪塔硬的能碹窑”。

三是地方性强,通俗明快,唱词基本上以本地方言为主,所述内容贴近生活,为地方百姓喜闻乐见,如:“山药大,萝卜粗,南瓜一驮驮两颗,谁说今年菜不收,三笸篮做下两大锅。” 临县伞头秧歌的曲调以民族五声音调为主,一般都是方整的四句,其节奏形态多为 2/4 拍子,也有 3/8 拍子的。旋律婉转悠扬、明快开朗,叙事性强。近代吸收了大量当地民歌和戏曲音乐的营养,临县伞头秧歌的曲调呈现出多姿多彩的形式。

依赖式习惯(2014-10-12)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