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儿啊】南县地花鼓

家乡区县: 湖南省南县

      南县地花鼓是一种湖南省的汉族舞蹈。推动了湖南花鼓戏的形成与发展。也就是说地花鼓是湖南花鼓戏的前身。南县地花鼓经历了清代的启蒙期、清代嘉庆年间的发展期、清代道光年间的兴旺期、解放后土改和人民公社合作化时的鼎盛期。十年“文革”,地花鼓亦戴上了“封资修”的帽子,走过了冷落沉寂禁锢的时期。改革开放以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中期地花鼓解禁复苏,逢年过节又有地花鼓活跃在街头、村野。在经济全球化和现代文明不断发展的冲击下,文化生态发生剧烈的变化,许多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失去了往日的光彩,地花鼓濒危状态日益加剧。

      南县地花鼓有对子地花鼓、竹马地花鼓、围龙地花鼓、蚌壳地花鼓、板凳地花鼓五种形式。蚌壳地花鼓、板凳地花鼓已经失传,现仅存三种形式。
1、对子地花鼓(也称单花鼓)。两男妆扮一旦一丑(后发展为一男一女)。丑角以系红巾或戴草帽蒂子、砣帽、酒蒂子为头饰,身着一套浅兰色或黄色、黑色服装,手拿芭蕉扇或纸扇、绸扇为道具,在两眼和鼻子上划三道白粉,看起来像个“小”字,故称小花脸。旦角顶绸帕、系手巾,扮仙头或巴巴头,插红、黄色饰物,身着一套彩衣彩裙,手拿丝织手帕、酒杯为道具。二人载歌载舞,按“十二月望郎”、“十月看姐”等十多种曲调、词意表演,风趣诙谐,欢快热闹。
2、竹马地花鼓。一丑一旦的服饰妆扮与歌唱内容、表演程式与对子地花鼓基本相同。另增加一位骑马武士,手持马鞭,腰挎竹制的彩马,与对子地花鼓的丑、旦配合表演,场面威武,喜庆热闹。
3、围龙地花鼓。旦、丑的表演程式比对子地花鼓更加丰富,进门有“送财”,出门有“辞东”,有围龙、舞龙配合表演,套路丰富多彩,场面热烈壮观,喜庆色彩浓郁,人民群众十分喜爱。展现了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生活向往。

我的能力秀网址:http://www.wm23.cn/a446763031

唯儿啊(2014-10-12)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