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武古城屹立在景区的正东方,其建筑工艺之独特合理被称为“古代系统工程的案例”。这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历史资源十分丰富且独具浓郁的地方特色。崇武古城有三个最具特色的地方,一是石头,二是海岸,三是惠安女。巍峨雄浑的崇武古城,巧夺天工的石雕技艺,神奇迷幻的山海景观,风情独俏的惠东妇女,古朴奇特的民间习俗,以及遍布半岛熠熠生辉的精美建筑和异彩纷呈的宏博文艺奇葩,展示了这里历史文化的深厚积淀,登临古城,足可探古览胜。景区被国家旅游局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和福建省优秀旅游景区,被福建省财政厅、旅游局列为福建省旅游重点建设项目,被泉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首批风景名胜区。2003年被泉州市人民政府评选为“泉州十八景”之一,景点命名为“崇武听涛”。[2] [4] [6]
古城门
城内有四个城门,南北门相距约500多米,东西门相距约300多米。
城门(18张)
东、西、北三座城门相似,各有两道城门,外加筑月城,上建城楼,城门上各设烽火台一座,南城门则外加设一照墙,照墙前有一尊关公雕像。相传当年倭寇炮轰城池,城内关帝庙的关云长把青龙偃月刀一挥,炮弹被拨落在城墙旁,再一挥,炮弹射回贼船,于是船沉寇亡。西门的两道城门如今依旧完好地保留下来。荫凉的城门下摆有几个小摊子。城内的十字大街联结着四个城门,街道则由一块块石板铺就而成。[2] [7]
古城墙
城墙全部由白色花岗岩垒成,城围长2467米,城基高5米,墙高7米,内砌跑马道二或三层,宽4米。墙上有墙碟1304个,箭窗1300个,窝铺26座,四方设有敌台5座,四面设城门。在城内莲花山制高点,还设有瞭望台,四面城边有窝铺、月城、墩台和通外涵沟,
城墙(32张)
构成一套完整的军事防御工程体系。
对于崇武来说,石头就是小城的灵魂。踏着石砌的台阶,缓缓地走上城墙。跑马道上遍布的野草,泛着干净的绿。斑驳的城墙就是古城的典籍,几百年来,古城几代军民凭借天然的屏障和牢固的石城,历经血与火的洗礼,用生命谱写出可歌可泣的战斗诗篇。这里的“崇报祠”、“元饲宫”等,都是为纪念抗倭牺牲的英雄而建。[2] [8] [9]
古民居
顺着城门一直向里走,外边的嘈杂似乎隔于城门外,老街出奇地静。
民居(10张)
古城的老街是清一色的石头街,老街两旁是朴素的民居,石房子、红砖厝、木结构房子都没有太多的装饰。这些不同年代的建筑透出岁月的斑迹,沉淀的光芒还在。
一条条小巷藏于一座座民居之间。走在狭窄的石巷道,老房子的门终日敞着,人们不急不缓地过着悠闲的日子。院子里的妇女坐在装满带壳海蛎的大桶旁,熟练地撬开蚝壳,不一会儿,脚边的蚝壳已堆成小山。[2]
古迹群
古城内外的30多处分别始建于宋、明、清,后经修葺延续至今的宫庙庵堂等古建筑遗存,其占地面积多在数百以至近千平方米,每座庙宇都有自己的发展轨迹,是崇武古城这座抗击外夷历史丰碑的一篇篇生动诗章,深烙着千百年间崇武人民奋斗前进艰辛创业的脚印,同时也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深刻反映出复杂多元的宗教信仰观念。如宋建的诚应庙,明时改为城隍庙;明建的关帝庙、天妃宫、思德祠、三官庙、崇山宫、崇报祠、云峰庵、恒淡庵,以及清建的东岳庙等等,
古迹群(13张)
与古城构成了可供参观稽古的古迹群。
北城门横眉石刻“威镇海邦”传为戚继光所书,妈祖宫后的“马蹄石”传为1651年(清顺治八年)郑成功驻此抗清时遗留。城外3公里处的大岞山“岞山八景”之一的“龙喉晓烟”有惠安第一胜景的美誉,又有记述古城史事的文人诗家摩崖石刻,“狮石晚照”的狮石台曾经是戚继光操练水兵的指挥台,还有大岞山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