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不知道的“崇信县”民俗风情

家乡区县: 甘肃省崇信县

在甘肃省崇信县,有那么一些民俗风情,一直未被世人所发现,这里有他们自己独有的风俗文化。

一、点灯背猴

今年的正月十五,作为崇信县锦屏镇东街村的个体户任尔贵一家,他们除了忙碌着走亲访友和招待顾客之外,还得为女儿任文珺及新女婿候斌准备“点灯背猴”的事情,在正月十四日晚上,老任夫妇和亲戚朋友们一起,就将早已准备好的“酒谷”面用开水烫后,做成窝头状焐在了锅里,使其“发甜”。“阿姨这个窝窝头好大啊,这么大的窝窝头是怎么做的呢?做它有什么用呢?”我说。“这是给我女儿点灯用的。先把酒谷子碾成面,再用开水烫一哈,捏成一团再用慢火蒸,到了正月十五早上,把大窝窝头再用旺火蒸熟,慢慢这个面就会带点甜味。”任文珺的母亲介绍说。杜玉珍是该村做面猴、面灯的“行家”,受老任夫妇的邀请,她正月十五一大早就过来帮忙了。“做面灯是很有讲究的,它的数量是按照新婚夫妇女方的父母年龄相加数为准,老任他们夫妻俩的年龄加起来正好105岁,这就要用蒸好的面团先捏成105个带各式花边的小面灯,其中有四个个头较大,然后再捏一个约有尺许,头顶、肩膀、两手、胸膛、腰背、脚面等处共有9盏小灯的大面猴。小面灯和猴灯里面都插上用新棉花缠裹的捻子,最后添上食用清油,整个制作过程就完成了。”杜玉珍说。“据说您是这个做面灯的行家,对这个点灯背猴很是熟悉,那么我能冒昧的问一下,这个点灯背猴都有什么用意呢?”同行的杜明星问。“过去,人们缺医少药,生的娃娃有时发育不全,人们看到猴子比较聪明伶俐,后来就用点灯背猴的方式,为新婚子女们祈福,希望后代子孙们能够健康、聪明一些。”杜玉珍答道。很快天就黑了,在老任的张罗下,晚辈们纷纷行动起来,先把一张方桌放在院子的中央,随后将一张小炕桌放在方桌上,炕桌上又放上一个量米用的升子。不一会儿,只见任文珺的哥哥在一帮年轻人的围拢下,双手端着面猴从院子里走了出来,把面猴“安放”在这个最高处的升子上。炕桌、方桌上一圈又一圈地摆上各式花边面灯。点灯背猴的所有前期工作就准备就绪了。“马上就要开始点灯了,那你现在的心情是怎样的呢?”杜明星接着问任文珺的女婿侯斌。“我非常高兴、也非常好奇,不过我最担心的就是我的这些同学朋友们,你看他们每个人个个都虎视眈眈的,想抢猴呢。”侯斌笑着说。伴随着阵阵鞭炮声响起,新婚的任文珺和新女婿侯斌走了过来,烧表插香,拜过天地、双亲,再拜过众乡亲和面猴。然后小两口用麻秆点火,从面猴头顶那盏灯开始点燃,亲戚朋友和众乡亲接着依次将炕桌、方桌上的花面灯一一点着。这时,面猴七窍灯火通明,火眼金睛,煞是威风;其余面灯,火光点点,十分壮观。待大家仔细欣赏一番后,随着一阵鞭炮响声,前来观灯的大人、小孩一拥而上,去抢面灯,所有面灯被一抢而空。只有那尊大面猴,早已被机灵的新女婿侯斌抢了去。“侯斌手脚还挺麻利的么。”我说。“当然要快啊,不然被大家伙抢走了,我可就麻烦了,还要带着红包或者礼品上门去赎回来呢。”侯斌解释道。到了正月十六那天,新婚夫妇就背着面猴回家了,后来会将面猴面灯蒸热擀成面卷吃掉。崇信人把这一习俗称作“点灯背猴”。由于是新女婿背猴,因此,有的乡村把点猴灯还称作新女婿“背猴”。据说,点猴灯习俗还与希望早生贵子的传统观念有关。

二、剪纸、刺绣

崇信地处陇东地区,汭河穿谷而过。《诗经.公刘》篇末诗曰:“止旅乃密,芮鞫之即”。这里是公刘故里,自古民风淳朴,勤劳智慧的崇信人民在自耕自乐的日常生活中,创造了丰富的民间文化,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更新不断完善,已成为芮鞫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蛾眉斗 画长。”芮鞫文化赋予崇信妇女水一般的灵秀,千百年来,许多优秀的民间工艺美术作品,就出自崇信妇女灵巧的手,特别是剪纸与刺绣。剪纸,俗称窗花,每逢佳节或新婚之禧,各种质朴美观的窗花就出现在农家洁白的窗纸上,或透明的玻璃窗上。木林乡的窗花以红纸、绿纸剪出,古朴浑厚,妙手天成,有远古的图腾、现实的写照和对未来的憧憬,曾受到北京专家的青睐。柏树乡的剪纸以金、银纸剪出线条,再拼贴上各色彩纸,显得玲珑剔透,富丽堂皇,更适合现代人的欣赏眼光。有了剪纸的基本功,妇女们便剪成各式花样,贴在彩色的绸缎或布上,用七彩线绣出凸形图案,便有了绣花枕顶、猫枕、虎枕、小孩脑包、围脖、围兜、牛头裤、绣花鞋、鞋垫、虎头鞋(也有做成猫头、猪头的)、荷包、针扎、旱烟袋等民间刺绣工艺美术品。有的在袄、裙边缘和披肩、袖口绣出“喜鹊闹梅”“彩蝶恋花”“鸳鸯戏水”“孔雀戏牡丹”“狮子滚绣球”等图案。特别是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各式荷包争奇斗艳,展示着妇女们的灵性与智慧。有的人家用荷包精心打扮小孩;有的姑娘把自己最心爱的荷包悄悄送给未婚夫或意中人,作为神圣爱情的象征;有的妇女提前几个月就做出一大批各式精美的荷包,赶在端午节前进城入市,使它成为一门致富的手艺。崇信的剪纸、刺绣作品多次在平凉展出,2001年平凉地区首届民间工艺美术品博览会上,崔会兰的绣花枕头,齐兰英的鞋垫获三等奖。王金花的剪纸,阎芝兰、关秀兰、韩玉珍的青蛙荷花、猫枕头、虎头鞋和各式荷包,深受群众喜爱。县文化馆保存有民国时期用以贺寿的“八百永年”“松青鹤寿”等3幅寿幛,刺绣精细,配色适当,布局合理,价值较高。近年来,县上多次举办刺绣展览,其中鞋垫很受来崇信考察的日本驻华大使馆一等书记官大久保寿夫、二等书记官平木场弘等人的赞赏。

三、社火

社火是春节期间城乡盛行的群众性的游艺活动,历史悠久,形式多样。多以古典文学名著为底本,参考历史剧人物的脸谱、服装、头帽化妆“身子”,进行表演。各村之间明比暗赛,争奇斗胜,以其情节奇特、人物众多、脸谱复杂、装饰奇异者为上乘,观者如潮。崇信社火有地摊、高跷、马社火、车社火四种表演形式。地摊社火 傍晚高举灯笼,敲锣打鼓,表演者列队游庄串户,就地表演。伴有“春官”“扫婆娘”“龙灯”“狮子”“旱船”“毛驴”等,以舞蹈和演唱眉户、曲子戏形式进行表演。县川、北原多以演唱为主,黄花、木林多以武社火为主。赤城一带的“跑旗”,主要表现大将出征前检阅演练兵士布阵情景,其内容多为反映东晋穆帝升平二年(358年),前秦苻坚进攻前凉、建立平凉郡于高平的历史故事。

高跷 一般在白天表演。表演者化妆成历史人物,双脚各踩柳木支柱,形如镢把,配合锣鼓,游行街市、村庄,且行且舞,进行表演。技艺高超者往往扮演小丑一类角色,表演一些高难度动作,吸引观众。俗称“镢把社火”。

马社火:表演者分组骑马、骡或驴,一组一事,各列架势,为分组人物艺术造型。现在已不多见。

车社火:是由高亭演变而来的。多以铁杆曲弯为芯子作支柱,固定于车上,将小孩化妆成戏剧人物,固定于支柱上,一亭为一组,上街游行。内容有《三打白骨精》《洞宾戏牡丹》《镇台念书》《千里送京娘》等,属于人物艺术造型。现在的车社火无论其规模还是造型,都有很大变化,亭台楼阁应有尽有,电子、光学、声控等科学手段得到广泛应用,因而更加富有时代特色。

四、崇信民俗三绝

点“法”每年端午节前,黄花、赤城一带的放羊娃早早从杨柳树上砍下树枝,选一根粗壮高大的木头做芯子,栽在早已选好一个高峁上,将其它树枝围绕着芯子垒成宝塔形,这就是“法”。到了端午节凌晨四五点钟,全村男女老少戴上香草荷包,端上早已做好的酒醅子、晶糕、煮鸡蛋,吆上自家的牲口、羊只汇集到垒“ 法”的地方,人们把各自的食品摆在法的周围。这时,早已选好的一个羊倌用火将法点着,人们手拉着手围着大火堆跳舞,把“点法”推向高潮。直到天色大明,村里的姑娘、小伙们就到山洼洼、沟坡坡拔地椒草,在野鸡冠花、蒿子草上摆露水,据说,姑娘的手摆过露水绣花捏针不出汗,心灵手巧;小伙子的脚摆过露水变得勤快,早早会瞅到媳妇。

背“猴”

每年一踏进腊月门,所有当年嫁出女儿的人家将酒谷碾成米,再磨成面。正月十四晚上,将面用开水烫后做成窝头状焐在锅里,使其发甜;元霄节清晨,再用旺火蒸熟,然后请来本村或亲戚家擅长做面灯的妇女,按照本家族中长者的年龄数或者女儿父母年龄相加数,用蒸好的面团先捏成几十个带花边的小面灯,然后再捏一个约有尺许,头顶、肩膀、腰背、脚面等处都长满小灯的面猴。小面灯和猴灯里面都插上棉花芯子,添上清油,等天一黑,在院子中间先放一张方桌,方桌上架一个小炕桌,炕桌上又放一个量米用的升子。面猴就安放在这个最高处的升子上。这时,新婚女子、女婿走过来,先拜过天地、双亲、再拜过父老乡亲和面猴。然后小两口用麻秆点火。从面猴头顶的那盏灯开始点,接着由家人、亲戚和村里人依次将所有的面灯点着。这时面猴七窍生烟,火眼金晴,煞是威风。欣赏一番之后,随着一阵鞭炮响声,前来观灯的大人小孩一拥而上,去抢面灯,所有的面灯一抢而空。只有那新面猴,早被机灵的新女婿抢去。即使有人故意恶作剧将面猴抢走,新女婿也要带上礼品上门赎回。次日,新婚夫妇“背”着面猴回家,蒸熟擀成面卷吃掉。因此,有的乡村把点猴灯还称作新女婿“背猴”。点猴灯习俗与希望早生贵子的传统观念有关。

娶“黑媳妇”

古时,崇信县北塬区一位富户人家的公子瞅上了个其貌不扬但却琴棋书画皆通的聪颖女子,非她不娶;女子也倾慕公子的才貌而非他不嫁。这本来是一桩美满的婚姻,却难坏了爱面子的公婆,婚期一推再推。后来,不知是谁出了一个主意,将结婚的时辰定在了晚上。婚期的前一天下午,婆家人抬着花轿,赶天黑来到新婚女子家。吃过晚饭后,抬上新娘子,不吹不打不放鞭炮,摸黑赶路。无论如何也要在天亮之前赶回。这样,“丑媳妇”便巧妙地避开了众人的瞧看。如今北塬的黄寨乡、高庄乡还沿用这种习俗。

崇信县人民一直以以上这些民俗风情为乐,充分体现着一个和谐、团圆、喜庆的画面!

网络能力秀:http://abc.wm23.com/

梧桐子网站:http://www.wutongzi.com/

新浪微博:http://weibo.com/3174815257/profile?topnav=1&wvr=5&user=1

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hhhyouai1314

我的能力秀主页:http://abc.wm23.com/wangxf2014

梧桐子看家乡:http://www.wutongzi.com/kan/gansu/chongxin.html

笃笃笃、艾玛(2014-04-12)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