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明扇
"孔明扇"可谓拳头商品,它采用传统工艺加工制作,毛质滑润、柔软,色泽光洁,不仅具有驱热纳凉、装饰居家、访友奉赠等功能,而且富含纪念意义。岁岁年 今日,看凤凰卫视对吴宇森的访谈,言,在历史上,诸葛亮这个角色是没有扇子的,只有周瑜有扇子,而诸葛亮之所以要说“冷静”,一是为了解释扇子的功能,而是为了表现诸葛亮和周瑜在面对危急时刻的从容。
很有意思。
或许,诸葛亮是没有拿扇子的,也并非扇子不离手。又忽而想到很多历史人物是靠依靠其特有的“符号”而获得众人推崇和爱戴的。如果少了这些符号,那么这些人物的形象则大打折扣了。
1、智慧与才干的象征。诸葛亮的鹅毛扇代表着智慧和才干,所以在有关诸葛亮的戏曲中,孔明总是手拿鹅毛扇。
关于鹅毛扇,民间流传着这样的故事,黄承彦的千金小姐黄月英并非丑陋,而是一个非常聪明美丽、才华出众的姑娘。黄承彦怕有为的青年有眼不识荆山玉,故称千金为“阿丑”。阿丑黄月英不仅笔下滔滔,而且武艺超群,她曾就学于名师。艺成下山时,师傅赠送她鹅毛扇一把,上书“明”、“亮”二字。二字中还密密麻麻地藏着攻城略地、治国安邦的计策。并嘱咐她,姓名中有明亮二字者,即是你的如意郎君。后来黄承彦的乘龙快婿,就是吟啸待时、未出隆中便知天下三分的名字中有“明”、“亮”二字的未来蜀国丞相诸葛亮。结婚时,黄月英便将鹅毛扇作为礼物赠给诸葛亮。孔明对鹅毛扇爱如掌上明珠,形影不离。他这样作不仅表达了他们夫妻间真挚不渝的爱情,更主要的是熟练并运用扇上的谋略。所以不管春夏秋冬,总是手不离扇。
2、 三国人喜欢拿扇子。
在《三国演义》书中,我们看到描写诸葛亮,丰神飘洒,手上常常拿着一把扇子。
三国时代的人很喜欢拿扇子,我们知道苏东坡写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雄姿英发羽扇纶巾”,那个羽扇纶巾,尽管指的不是诸葛亮,是周瑜。但是在那个时代,男人都爱拿一把扇子,根据研究才知道,原来不是天气太热,是潇洒,沉得住气。
3、扇子为其夫人所送。他媳妇是历史上有名的丑女黄硕,河南名士黄承彦的女儿。她身体壮硕,人如其名,黄头发,黑皮肤,皮肤上起一些鸡皮疙瘩。相传诸葛亮的媳妇是一个很有才学的人。诸葛亮知道黄承彦其女后就毛遂自荐,亲自前往沔阳黄府拜见,跟黄承彦说:“我想娶令媛为我的媳妇”。黄承彦就跟诸葛亮聊了一下,聊完就叫女儿送诸葛亮出去。
结果女儿送诸葛亮出去的时候,送了他一件礼物,就是一把扇子。
黄硕把这把扇子给他的时候,就跟他讲了这么一句话:“诸葛先生,你可知我送你的这把扇子有什么用意?”诸葛亮想到司马迁所讲的“重于泰山,轻于鸿毛”,就说:“礼轻情谊重。”黄硕说:“好吧,就算是原因之一。那么可知还有其二?”诸葛亮想不起来,就跟她说:“愿闻其详”。 黄硕就说:“诸葛先生,刚才您跟家父在那里畅谈天下大事,我在旁边看了一下。当你说到你的胸怀大志,你就——器宇轩昂;当你说到刘备想请你出山,你就——眉飞色舞;但是诸葛先生,我发现你每次一讲到曹操,就——眉头深锁;一讲到孙权,就——忧戚于心。大丈夫做事情要沉得住气。我送你这把扇子是用来给你遮面的,挡住你的脸。”
原来是要诸葛亮沉得住气。难怪处之泰然保持宁静。
诸葛亮其实不怎么厉害的,是黄硕训练的。黄硕注意到他喜怒形于色,每天她都会提醒他,所以诸葛亮才有了隆中对、舌战群儒、草船借箭、六出祁山、空城计……
难怪西方有句名言——一个成功的男人后面总是有一位伟大的母亲或伟大的妻子。
4、防止别人识别其想法,更便于思考问题。因为孔明是个很容易就把喜怒哀乐写在脸上的人,黄阿丑认为用把鹅毛扇能够很好的掩饰孔明的真实想法,避免直接表现在脸上被别人察觉,所以就做了把鹅毛扇给孔明.你可以很容易的发现每当诸葛亮思考问题的时候就会很自然把扇子挡在脸前,原因就在于此.
这就是孔明扇的来历!
5、地理环境决定论,拿扇子是习惯使然。孔明生活在隆中,有证“躬耕于南阳”,南阳就是现在的说南不南说不北不北的地方。北方天气较冷,南方湿气较大,就这个不南不北的地方又温暖又没那么大湿气,所以嘛…………肯定蚊子多。于是孔明常备一把扇子拿在手上,不为凉快,是为了赶蚊子……后来他跟着刘备到处跑,虽然也跑到过蚊子少的地方,但拿扇子的毛病早已养成。
6、那是当时文士论辩用以增强气势的工具,其实我想历史上的孔明也不至于扇不离手,那毕竟是一把普通的羽扇。
另,还有一篇关于孔明扇子的的歪歪猜测。
夏公一生研究《三国演义》,论文发表不少,却了无新意,没什么建树,眼看须发都白了,才忽然想:诸葛亮那把扇子,不知道是用什么羽毛做的,我何不研究研究?
夏公说干就干,一头钻进书堆里,研究起诸葛亮的扇子来。两个月后,他发表了一篇洋洋洒洒上万字的论文,题目是《论诸葛亮扇子的用料》。夏公引经据典地考证一番后,得出结论说,诸葛亮的扇子是用鹅毛做的。
夏公的论文在学术界引起轰动,有人赞同,有人反对。众人纷纷发表文章,或拥护,或批驳。有一位叫赵大的学者,不但反对夏公的观点,还引经据典说,诸葛亮的扇子是用鸭毛做的。赵大的身边很快聚集了一帮人,形成鸭毛派,与以夏公为首的鹅毛派展开论战,旷日持久,不分胜负。
鸭毛派和鹅毛派正战得火热,两派内部战火又起。在鹅毛派内,分裂成天鹅毛派和家鹅毛派;在鸭毛派内,分裂成野鸭毛派和家鸭毛派。各派互相攻击,战得不亦乐乎,每年都发表成百上千篇论文。许多人在论战中成了学者,出了专著,评上了教授职称。
许多年后,有关部门召集鹅毛派和鸭毛派的学者开一次研讨会。领导说,这次研讨会的任务,就是要结束鹅毛派和鸭毛派的长期论战。会上,夏公和赵大握手言和,两派达成一致共识:诸葛亮那把扇子上共有十六根羽毛,其中八根是鹅毛,八根是鸭毛。八根鹅毛中,有四根是天鹅毛,四根是家鹅毛;八根鸭毛中,有四根是野鸭毛,四根是家鸭毛。困扰学术界多年的大论战,终于皆大欢喜地结束了。
论战结束后,学者们无比寂寞。没有论战,就不好写论文、出专著,这于评职称十分不利。大家都希望再掀起一场学术论战。
夏公有个学生叫钱新,随师多年,头脑里已经装满了扇子和羽毛,再也装不进别的东西。有一天,钱新想:诸葛亮的扇子不是分为两截的吗?老师只论述了羽毛那一截,还有扇柄这一截没有涉及呢,我何不论论扇柄?
孔明扇一直被誉为诸葛亮的化身。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