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狮在我国历史悠久,从北方到南方,从城市到乡村,逢年过节及庆典盛世都可以见到欢快的舞狮活动,把老百姓的欢喜心情表达的是淋漓尽致,狮舞,又称"狮子舞"、"狮灯"、"舞狮"、"舞狮子"。狮子在中华各族人民心目中为瑞兽,象征着吉祥如意,从而在舞狮活动中寄托着民众消灾除害、求吉纳福的美好意愿。狮舞历史久远,《汉书·礼乐志》中记载的"象人"便是狮舞的前身;唐宋诗文中多有对狮舞的生动描写。现存狮舞分为南狮、北狮两大类,南狮具有较多的武功高难技巧,神态矫健凶猛;北狮娇憨可爱,多以嬉戏玩耍为表演内容;根据狮子假型制作材料和扎制方法的不同,各地的狮舞种类繁多,异彩纷呈。
河北发祥地
河北是北狮的发祥地。徐水县北里村狮子会创建于1925年,以民间花会形式存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得以迅速发展。徐水舞狮的基本特征是外形夸张,狮头圆大,眼睛灵动,大嘴张合有度,既威武雄壮,又憨态可掬,作为中国北方舞狮流派发祥地之一的徐水舞狮,以其精湛的技艺,长时期享誉中外杂技舞台。
徐水特色
徐水舞狮的活动时间主要在春节和春季寺庙法会期间,徐水舞狮的表演形式是由一名或两名武士(俗称"狮郎")手持绣球引逗一头或数头狮子。一头狮子由两人扮演,一人耍狮头,一人耍狮尾,表演时由两人前后配合,前者双手执道具戴在头上扮演狮头,后者俯身双手抓住前者腰部,披上用牛毛缀成的狮皮饰盖扮演狮身,两人合作扮成一只大狮子,称太狮;另由一人头戴狮头面具,身披狮皮扮演小狮子,称少狮;手持绣球逗引狮子的人称引狮郎。引狮郎在整个舞狮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他不但要有英雄气概,还要有良好的武功,能表演"前空翻过狮子"、"后空翻上高桌"、"云里翻下梅花桩"等动作。引狮郎与狮子默契配合,形成北方舞狮的一个重要特征。在表演上分为"文狮"和"武狮",前者的主要特点是刻画狮子的温顺的神态,如搔痒、舔毛、打滚、抖毛等动作,后者则表现狮子勇猛的性格,如跳跃、跌扑、登高、腾转、踩球、钻火圈等。新中国成立后,在传统表演形式的基础上,进行了加工整理和改进,将"文狮"与"武狮"的技艺精华巧妙地糅合在一起,既表现了雄狮的勇猛和活泼,又表现了耍狮人的勇敢和智慧。许多惊心动魄的舞姿,象征着中华民族的崛起和不畏强暴的英雄气概。
古雅威猛
徐水县的舞狮子,仿照历代石狮的形态,在色彩、造型、装饰等方面利用夸张的艺术手法精心制作而成。古雅圆大的狮头,宽阔隆起的前额,黑亮有神的活眼睛,前伸而突起的鼻子,张闭有度的大嘴,稍微颤动的双耳,五官起伏有致,加之头顶用彩绸扎成的彩球的映衬,更显得狮子的威武雄壮,憨态可掬。
脖子上安的一圈响铃,随着狮子摇头晃脑的动作而丁当作响,煞是惹人喜爱。在表演过程中,演员配合默契,能模仿真狮子的看、站、走、跑、跳、滚、睡、抖毛等动作,形态逼真,还能展示"耍长凳"、"梅花桩"、"跳桩"、"隔桩跳"、"亮搬造型"、"360度拧弯"、"独立单桩跳"、"前空翻二级下桩"、"后空翻下桩"等高难度技巧。狮子暴躁、凶猛、嬉戏、亲昵的性格,神态多变,形象逼真,活灵活现,惟妙惟肖。
传承发展
徐水舞狮在中国民间艺术表演中占有重要地位,1953年,徐水县的狮子的舞演员牛洪汉、牛忠志、牛世宗等随同中央歌舞团参加了在罗马尼亚举行的第四届"世界青年联欢节",当时演出的主要技巧是双狮耍长凳和梅花桩,动作有走桩、单跳、连跳、隔桩跳、狮子亮相造型,受到国际友人的欢迎,夺得一等奖。回国后在杂技舞台上流行开来,先后出现了小狮子爬杆、大狮子悬空戏水等动作。到20世纪60年代初,他们又结合杂技特点,排练出了技艺性更强的狮子踩大球过板技巧。这一既合理又有趣的动作,不仅使人耳目一新,也提高了杂技狮子舞的技巧性。近年来,他们在一些大型文艺晚会上表演的梅花桩前后滚翻、二阶空翻、后空翻踏跳板、驮两个小狮子、四狮双层踩单球过板等高难技巧,通过电视的录像、转播,更是吸引了亿万观众。河北省杂技家协会于2001年10月正式命名北里村为"杂技舞狮之乡"。目前,由于舞狮道具昂贵、培养新人不易等原因,徐水舞狮面临传承危机,亟待有关部门加以抢救、扶持。
舞狮,俗称耍狮子或狮子会。就是以人装扮狮子形象,表演其动作而组成的舞蹈,给观众以美感享受的艺术表演形式。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