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水塔位于光山县东门外。塔建于明末,清康熙三年(1664年)完工。乾隆年间塔毁,但基座尚存,光绪年间重修至第六层。建国复原七层和塔刹。为八角七级楼阁式砖塔,通高27米。第一层辟塔门,内有塔心室和塔道,可逐层登临。二至六层均有四个对称的半圆拱形门,二真二假。每层有叠涩塔檐。塔顶为八角攒尖,上置塔刹。平面为八角形,现残存六层,是一座没建成的楼阁式文峰塔,残高约20米。
它是古老的光山县的一个重要标志,人们常用“紫水弦山”来象征光山县。2000年被河南省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紫水塔在这片天地里已成为古老的地标,关于紫水塔的传说已经有几个经典的版本了,每个传说都很美丽。
传说光山县城的东部地势低洼,河塘众多,每逢下雨,县城积水皆汇集于此,流经紫水河,紫水河承载不了磅砣大雨的积水,形成洪涝,泛滥成灾,往往泱及县城,民不聊生,有人说这里是海眼,无法阻挡洪涝的发生,于是,便有修塔镇海眼的传说。由于其濒临在紫水河边,故得名紫水塔。姑且不这个传说是否真实,但塔毕竟是建了,这里的水也慢慢的地少了起来,今天的紫水河水再也不见往日汹涌了,仿佛紫水塔确实似牵制住了紫水河。
关于紫水塔的故事,还有这样一个美丽的传说。县城的南边有一个叫九龙口的地方,相传是九条龙朝圣的地方。据说当时站在这个地方向四周看,似乎有九条像龙一样的山岭都朝这里奔来,九龙汇聚于此。有一个道士说,这九条龙要想不分散,需要有一个龙珠子系着,不然就不团结,会引起九龙争斗,反而会使此地不得安宁的。于是,县城的老百姓就听从了道士的话,在九龙口的西北方向,建了一座高高的塔,就是紫水塔了。在塔的四周经常有紫雾出现,于是将塔唤做紫水塔,算作降龙的珠子了。于是紫水塔就这样骄傲地矗立在了光山的紫水河畔了。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