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博山民俗

家乡区县: 淄博市博山区

泱中华,有五千年的文明史,所谓风俗民情,便是由各个地方的不同风俗汇集而成,也是地方文化的组成部分。
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地方风俗,从东南西北中,到省市县镇村,随着区域大小的不同而形成不同程度的差异。地方风俗越多,从某些意义上讲,说明其地方历史越久远些。
本人虽不是博山人,但在博山生活了二十几年,对博山的风俗民情多多少少知道一些,在此列举一二共做探讨。
淄博市的名称由来,是由博山与淄川的合称形成,形成时间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成立淄博特工委起,才正式有了淄博的名称。解放初期,淄博市委、市政府便设立在博山。
淄博市的很多民间风俗也大多起源于博山,只是在漫长的传承过程中,随着时代的进步,其它地方的民间风俗有了较大的改进简化,也就显得博山的“事多”了,尤其反映在婚丧嫁娶方面。
先说说博山的婚姻程序:从媒人提亲、送日子(男女双方的生辰八字),到定亲、结婚,都有其固定的程序和仪式,单指见面礼和定亲金,随着社会的发展,也由原来的少量财物,上升到了现在的几千、几万甚至是几十万不等,结婚前,男方首先要准备好新房。结婚宴请更是大张旗鼓。结婚后的第三天女方有“三日回门”的风俗。
等新人有了孩子,从满月、百岁(孩子满100天)到每年的生日,都要宴请亲朋好友参加。这期间女方娘家还有“送贮麦”,生日时要熬“生日糕”、“生日粥”等风俗。
再说说博山的丧事程序:从“停灵三日”祭拜到“火化”、出殡(即下葬,一般要重新购置“棺材”将骨灰摆置于“棺材”中,把“骨灰盒”遗弃。),再从一七到五七、七七上坟,都有详细的程序、模式和仪式。
其它的如:搬家、升迁、孩子上学、出国(考上大学或留学等)、父母生日、同事生日、过年过节等等的宴请(参加者免不了要送礼金、贺金)。
长久以来形成了惯例,所以,人们免不了说“博山的事多”,这也是与其它地方相对简捷的习惯和风俗对比而言。而婚丧嫁娶等仪式的规模,主要取决于承办者的经济实力和影响面的大小(现在一切都靠实力说话)。
当今,生活节奏加快,而民事风俗的繁杂,在一定程度上给人们带来了诸多不便,也有因经济拮据却掉不下脸面的应酬,礼金少了也往往被他人小瞧,尤其在每年“五一”、“十一”的结婚高峰期,每月支出的礼金少则700、800,多则一千、两千,有的甚至更多,这对工薪阶层来说,确实是一个不小的负担,所以,还要量力而行。
诚然,这些情况在博山实属普遍,也有从简办事的,人们称之为“开明”,但,大家为什么不都“开明”一点呢?家有喜事,亲朋好友贺喜宴请,本是“优良民风”、“和谐社会”的象征,也是积极的文化元素,但,若是不分大小,事事宴请,频繁宴请,甚至发展为变相“拉赞助”的意味,也就失去了优良的文化底蕴,甚至败落为一种“不良风俗”,就大不应该了。
大家说对不对呢?
博山好的东西真是不少,“博山菜”味美实惠;小吃更是花样百出,十个博山人里有九个是“半把刀”(会做菜);博山的陶瓷、琉璃更是世界闻名---。这些,都需要我们去发扬光大。列位看官以为如何呢?

荷包蛋(2014-10-14)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