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我的家乡—井陉

家乡区县: 石家庄市井陉县

井陉地处冀晋结合部,距省会石家庄30公里,距首都北京300公里。素有“太行八陉之第五陉,天下九塞之第六塞”之称乃冀通衢要冲,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是冀晋陕三省物资交流集散地,年交易额高达10亿元,是华北西部军事、经济、文化重镇,驰名中外的韩信背水之战,著名的百团大战,井陉都是主战场。

井陉历史悠久。早在五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冶河下游的东元村就已有古人类生息。到四井陉县、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境内测鱼、胡家滩、天长镇一带,已有人类原始居民聚居。据对胡家滩、吕家、段庄、马村等地发现的陶器、石器等物考证,为新石器时代文物。这表明最迟在原始社会晚期,井陉境内已有人类聚居。相传,陶唐时区别寰宇,北曰冀州,井陉为冀地。虞舜分冀为幽、并,井陉为并州地。三代时,井陉为冀州地。春秋时属鲜虞国。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井陉为京师真定府属县。清,井陉为直隶省真定府属县。雍正元年(1723年),因避世宗胤禛讳,改真定为正定。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井陉为直隶省正定府属县。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井陉为直隶省范阳道属县。民国三年(1914年),改范阳为保定,井陉为保定道属县。1928年6月28日,改直隶省为河北省,井陉为河北省属县。1937年10月14日,日军侵入井陉,井陉以铁路为界分设路南、路北二(区)县。1948年3月,井陉路南、路北合并,为晋察冀北岳行政公署第4专区所辖;是年5月,井陉为华北政府北岳区行政公署所辖。1949年1月,井陉为华北人民政府建屏专署辖县;同年8月1日,河北省政府在保定市成立,井陉为河北省石家庄专区所辖。 1958年11月5日,井陉、获鹿合并,称井陉县,治所在微水;同年12月11日,井陉、获鹿分立为井陉区、获鹿区,为石家庄市所属。1960年3月,井陉、获鹿二区复并为井陉县,为石家庄专区属县;同年6月,获鹿从井陉划出单设获鹿县,为石家庄市桥西区所辖。1961年5月,获鹿再次并人井陉县;1962年复分为井陉、获鹿二县。1978年,石家庄市改为省辖市,地区改称行政公署,井陉为石家庄地区行政公署属县。1984年1月,井陉为石家庄市属县至今。

名胜古迹:1.秦皇古道

 秦皇古道距石家庄30公里,井陉县城向东5公里,石太公路、石太铁路倚其而过。这里关山环立,地势险要,是山西、陕西通京的交通要冲,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古驿道长约百里,贯穿太行山、建在山岭沟谷中。这条古驿道的历史可追溯到秦代,曾是古代燕赵通向-的交通要隘,控制冀晋两省的咽喉所在。

  通向古道的上行石路比较陡峭,路边保留着或立或卧、残缺不全的石马、石兽,以及明清两代文官武将的石像。绕过一个山口,一座雄关豁然出现,这就是扼守古驿道的东天门,门匾上题有“西通-”四个蓝底金字。东天门是一座关城,分东阁、西阁,两阁相距不足50米。南北两峰直插两阁,浑然成为一体,阁在正中如同两把铁锁,牢牢地-着关隘。

2.苍岩山

苍岩山风景名胜区位于河北省井陉县东南30公里,距石家庄市70公里,海拔1000余米,为太行山支脉,景区面积180平方公里,是第二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之一。
苍岩山周围皆为荒山秃岭,唯独此山林木苍翠,古树葱笼,故名“苍岩”。古诗称其为“五岳奇秀揽一山,太行群峰唯苍岩”。苍岩山上断崖绝壁,古木参天,层峦叠翠。山上飞瀑高悬,山下清泉流畅,其中以“碧涧灵檀”、“阴崖石乳”、“峭壁嵌珠”等“苍岩十六景”最为著名。这里气候适中,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是游览和避暑胜地。
苍岩山古建筑甚多,主要的有福庆寺、书院、万仙堂、公主祠、桥楼殿、玉皇顶、峰回轩、藏经楼等。在对峙的断崖之间飞架着一座长15米、宽9米的单孔石拱桥,桥楼殿就坐落在这临深约70米的桥上。此殿是我国三大悬空寺之一,也是我国古代建筑的杰作。从桥楼殿再向北行,就是福庆寺。相传隋炀帝之女南阳公主曾在福庆寺削发为尼,居住在南阳公主祠。 苍岩山风景名胜区位于河北省井陉县东南30公里,距石家庄市70公里,海拔1000余米,为太行山支脉,景区面积180平方公里,是第二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之一。
苍岩山周围皆为荒山秃岭,唯独此山林木苍翠,古树葱笼,故名“苍岩”。古诗称其为“五岳奇秀揽一山,太行群峰唯苍岩”。苍岩山上断崖绝壁,古木参天,层峦叠翠。山上飞瀑高悬,山下清泉流畅,其中以“碧涧灵檀”、“阴崖石乳”、“峭壁嵌珠”等“苍岩十六景”最为著名。这里气候适中,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是游览和避暑胜地。
苍岩山古建筑甚多,主要的有福庆寺、书院、万仙堂、公主祠、桥楼殿、玉皇顶、峰回轩、藏经楼等。在对峙的断崖之间飞架着一座长15米、宽9米的单孔石拱桥,桥楼殿就坐落在这临深约70米的桥上。此殿是我国三大悬空寺之一,也是我国古代建筑的杰作。从桥楼殿再向北行,就是福庆寺。相传隋炀帝之女南阳公主曾在福庆寺削发为尼,居住在南阳公主祠。

3. 隐凤山

 隐凤山位于石家庄市井陉县南障城镇北障城村村北,距石家庄约35公里,是一处新开发的以险峻奇秀为特色的风景区。隐凤山不是很高,海拔800余米,但是山势雄伟,悬崖耸立。

  隐凤山很美,它环形的绝壁山体,犹如一只从烈火中振翅高飞的凤凰,其下凤凰海更是美得令人临波沉醉……隐凤山海拔只有约800米,但就是在这800米的峭壁之上,有着凌波吊桥、悬空栈道、悬崖云梯、隐蔽山洞。

  传说,隐凤山曾是貂蝉的隐居场所,山上至今还留有貂蝉隐居时的遗迹,这也正是隐凤山一名的由来。貂蝉的历史已烟消云散,她本人也已成为过眼云烟,成为涅 之凤,把这座环形大山命名为“隐凤山”,也算是当地人对她最好的追念了。或者,对于隐凤山来说,貂蝉就是它灵魂的全部。

4. 于家石头村

 

  于家石头村,是一部用石头抒写的村落史诗。

  于家石头村位于河北省井陉县城微水镇西南约十五公里处,建于明朝成化年间,距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

  这个石头村在四面环山的洼地,山峦环抱,绿树掩映,不到村头见不到人家。当走过弯弯曲曲的山路,走进这个村子,一下就置身于石头的世界:石楼石阁,石房石院,石桌石凳,石磨石碾,石街石巷,石桥石栏,村路也是古老的石头铺就的。铺路的石头多是青灰色,石质坚硬,岁月的摩擦使石头棱角圆润光亮,但这石路光而不滑,干爽洁静,走在上面,脚下发出轻轻而有韵律的“哒、哒”的声响,这声音让人心中泛起一股宁静、幽远的情思。站在这石头街上,环顾四周,与脚下的石路相连的街、巷、胡同全是青色的石路,路的两旁全是石头房院,随便推开一扇石门,便又会看到一个石头筑造的小天地。

  这里的房屋大多是四合院,还有古色古香的四合楼院,沿白色石阶登上石楼,放眼四望,周围是一眼望不到边的白花花的石房石屋,门与门相对,户与户相连。据介绍,这里房屋建筑规范明确,东西为街,南北为巷,不通为胡同。全村共有六街七巷十八胡同,总长3700多米,街巷全是青石铺就,街巷串连的石头房屋4000多间。

  这是一片石头的天地,这是一部石头抒写的家族史诗。

  这个于家石头村落是明代著名政治家、民族英雄于谦的后裔居所。500年前,于谦之子隐居井陉南峪村,留有三子:于有道、于东道、于南道兄弟三人。成化年间(约1486年)因生活所迫,于有道携家眷秘密迁居于这旷野深山隐居。当时这里荒无人烟,于家人“与木石居,与鹿逐游”,生活条件十分困乏,其族人以顽强的精神,艰苦创业,开拓生活。他们用石头搭房垒屋,造石具开荒种田,炊饮餐具全部用石头打凿而成。春风秋雨,世事沧桑,于家人在这里依漫山石头,开一方乡土,繁衍生息,由几户人家,发展到一个石头村落。目前,这个石头村已有1600多口人,繁衍至今24代,村里人95%以上是于姓。

  于家先祖、民族英雄于谦,曾以石灰为喻,表达自己坚贞不屈的节操,宁愿粉身碎骨,也要在人间留下清白的品格。

  他的后裔用朴实坚贞的石头在荒野深山抒写下不朽的生存史诗。于家石头村,穿越岁月沧桑,存活到今天,这是于家后裔坚韧不拔,代代相传的奋争精神的写照,也是先祖精神风范的遗存。

5.井陉瓷窑遗址

  在天长镇政府门前竖有一块标志“井陉窑东关遗址”,在古城的中心地带同样有一块“井陉窑城关遗址”的标志。这就是河北第四大瓷窑、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井陉瓷窑遗址。

  井陉瓷窑分布在包括古城部分在内的两平方公里范围内,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属隋唐宋金元不同时期瓷窑址群。历经几次发掘后,因为担心由于技术问题而使遗址受到破坏,而将遗址封存了起来。

  虽然无法看到发掘时的盛况,不能一睹出土文物的精美,可是从吴同庭的讲述中还是可以窥见一斑。1995年,井陉窑出土了完整件,图案各异,工艺精美的印花模子。1998年又一次出土了唐五代金代的窑炉作坊。1999年在窑址中又找到了唐代莲花熏碗、白釉双鱼四系背壶,金代戳印鹿蝶花纹叶式枕。2000年又发掘了一处苗姓窑场遗址作坊,为金元制瓷史增添了重要资料,同样在2000年出土的戳印点彩戳模,更是震动了国内的陶瓷界,使井陉窑的研究成为世纪之交文物界的盛事。国家文物局保护司司长说:“井陉窑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其完整性手工作坊和窑地连在一起,成为一个生产单位,这种成组又颇为重要的窑地,是在全国少见的。”

太阳是我捏圆的i(2014-10-14)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