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沙坡头

家乡区县: 沙坡头区

     今天我们来看看爸爸去哪儿的拍摄地点——沙坡头。让我们一起感受一下“小沙漠”,有机会也可以去旅游一下,感受不一样的美。

一 位置

中卫沙坡头(37°32′N ,105°02′E)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腾格里沙漠东南缘,濒临黄河,是草原与荒漠、亚洲中部与华北黄土高原植物区系交汇地带,属草原化荒漠地带;该地区格状沙丘群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呈阶梯状分布,以沙漠生态治理与旅游闻名于世。

二 气候

气候编辑中卫沙坡头平均海拔1250m,黄河水面海拔1200m,沙丘最高点海拔达1500m。 气候属于干旱气候区,平均气温9.6℃,最高气温38.1℃,最低气温—25.1℃。年均降水量186.2mm。[3]

三 成果

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的沙坡头游览区是一处景观独特的游览区。过去,沙坡头是以治沙成果而闻名。包兰铁路在中卫境内六次穿越沙漠,其中以沙坡头坡度最大,风沙最猛烈。为了保证铁路畅通,避免路轨被沙埋住,从20世纪50年代起,在铁路两侧营造防风固沙工程。这项工程取得了成功,铁路两侧巨网般的草方格里长满了沙生植物,包兰铁路沙漠段几十年来安然无恙。这一治沙成果引起了全世界治沙界的普遍关注,不少外国治沙专家慕名前来考察。到了20世纪80年代,旅游部门发现沙坡头有着独特的景观,便将它建成一个颇具特色的游览区。[4]

四 特色

沙坡头游览区的特色之一是滑沙。游人从高约百米的沙坡头的坡顶 往下滑,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地质结构,滑沙时座下会发出一种奇特 的响声,人钟巨鼓,沉闷浑厚,称之为“金沙鸣钟”。

特色之二是沙山北面是浩瀚无垠的腾格里沙漠。而沙山南面则是一片郁郁葱葱的沙漠 中卫沙坡头

绿洲。游人既可以在这里观赏大沙漠的景色,眺望包兰铁路如一条绿龙伸向远方;又可以骑骆驼在沙漠上走走,照张相片,领略一下沙漠行旅的味道。

特色之三是乘古老的渡河工具羊皮筏,在滔滔黄河之中,渡向彼岸。 这种羊皮筏俗称“排子”,是将山羊割去头蹄,然后将囫囵脱下的羊皮, 扎口,用时以嘴吹气,使之鼓起,十几个“浑脱”制成的“排子”,一 个人就能扛起,非常轻便。游人坐在“排子”上,筏工用桨划筏前进, 非常有趣。

许多人在评价中国旅游区形象的说到,“看的多,玩的少;让人沉思的,让人心情愉快的少”,在宁夏这片被中国旅游界称之为“中国旅游最后的处女地”的土地上,当神秘的面纱被掀起时,一次“看的过瘾,玩的尽兴”现代时尚的沙漠旅游拉开了序幕。因为这里好看,2005年10月被最具权威的《中国地理杂志社》组织国家十几位院士和近百位专家组成的评审团评为“中国最美的五大沙漠”之一;因为这里好玩,在2004年10月被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旅游电视委员会、全国电视旅游节目协作会、中央电视台评为“中国十大最好玩的地方”之一。[1]

五 饮食

中卫沙坡头是一定要吃黄河大鲤鱼的,最好是清汤炖的,不失本味,吃起来不同于河南的,基本没有什么土腥味儿。此外,有回族面食,抓羊肉等,还有碗揪面片、炒拉条。[5]

六 记载

《明史·地理志》载,中卫“西有沙山,一名万斛堆。大河在南”。《读史方舆纪要》载,中卫“西五十里,因积沙而成,或云即万斛堆。”可见,沙坡头这座大沙山,历来名声显赫。在历史上,它有一个十分响亮的美名,叫鸣沙山。《读史方舆纪要》摘引元代史志记载说:“自兰州而东,过北卜渡,至鸣沙河,过应理州,正东行至宁夏路。鸣沙河,即宁夏中卫鸣沙山南黄河也。”这里所说的“鸣沙山”,即今之沙坡头。据考证,中卫地区至少在3万年以前就有先民繁衍生息。

唐代王维的《使至塞上》,写于公元736年。那时,王维奉旨宣慰在河西打了胜仗的将士,途经宁夏中卫沙坡头,面对大漠、黄河壮美的景色,禁不住激情澎湃,于是挥毫泼墨,写下“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这首著名的诗篇。[6]

七 荣誉

中卫沙坡头治沙成果于1994年被联合国授予“全球环保500佳单位”的光荣称号,同年被国务院授予“科技进步特别奖”被世人称为“沙都”。2004年被国家体育总局授予“全民健身二十个著名景观”。2007年5月8日,中卫沙坡头旅游景区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苏蓉(2014-10-14)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