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市虎门中学是东莞市虎门镇唯一一间公办高级中学。虎门中学是东莞市九大骨干中学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并形成独特的人文精神,建校60年来成绩斐然,是一所影响较大的名校。[1]
始创(1946年)
虎门中学有悠久的历史,创办于1946年秋。此前,虎门城内已有县立简易师范和第三中学。当时,东莞办教育政府是不出钱的,县立学校概由东莞明伦堂之万顷沙尝产(民间产业机构)支付经费,办学所在地给予补贴(县公尝产业机构)。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被日军占领长达七年的虎门满目疮痍,急需重建。当时虎门籍士绅名流发起重建莲溪局,并从汉奸手上夺回莲溪公尝产业(今虎门、长安统称莲溪)。翌年,考虑到虎门地广人阔,每年小学毕业达三、四百人,丞需建立一所完善之中学以便了中子弟就近入学。经蒋光鼐、王若周、王光海、王应榆、王庄持(俱南栅人)等军政要员倡议,呈请省教育厅厅长姚宝猷并得其面允,遂组成建校筹备委员会,推举明伦堂教育委员郑师许为主任委员,王若周、王光海为校董会正副董事长,地方名流邓卓汉、王因础、陈伟图、陈信明、陈慈照、万煜芬、陈顷涛、王公杰等为筹备委员,还加聘方松轩、尹聘儒、王德英、王业生、蒋杰、叶佩文等为建校委员。
校址原定在镇口村,借万氏祠堂数间开办。后经郑师许等人勘察,觉得发展前景受局限了,旋转择鹅公山东南麓,籍用原县立七小校舍。由于该校在抗日战争期间停办,沦为日军兵营马厩。明伦堂先期拨给开办费337万元(国币),莲溪局补助干谷120司担,修缮工程由广州白鹤洞尹集记(莞人)承建,用款325.98万元。8月2日签约,9月5日正式开课启用。全校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是季新校招生初一级三个班,共146人,再由简易师范拨入原三中初三级一个班,初二级一个班,及年头招收的初一级春季班,新校计有三级六个班约300人,教职工20余人,蒋光鼐将军当校董事会首任董事长,首任校长为谭之良(1946—1948.9)。开学后,莲溪局再拨入干谷100司担建造食宿及卫生设施。1947年5月,虎中扩大,增建校舍一座,由明伦堂拨谷1000司担,莲溪局及各界捐助500司担,此工程由广州广胜隆订约承建,1948年元旦举行落成剪彩。新校舍建筑期间,由于原教室梁椽蚂蛀,9月22日夜间,一教室倒塌,幸无伤亡。鉴此,莲溪局再度拨款,明伦堂拨谷5万司斛,与太平梁新记订约,旧校舍于1949年3月拆卸,同年8月修缮竣工。建校期间,还发动全校师生义务劳动,平坡辟地建造运动场。1947年夏,虎中首届初中毕业生毕业;48年全校学生600人,为解放前学生最多人之年。
虎门中学创建,得到社会各界援助。其中,蒋光鼐先生资助图书馆设备,并赠送万有文库第一、二套全部书籍,还有白沙传经堂郑献庭献地7亩及鱼圹一口扩充校园等。当时广东省督军张济昌来校视察,对虎中的设施建设表示满意。
革命(1946—1949年)
虎门中学有光荣的革命传统,是一所不断追求进步的学校。办学初期,中共地下党组织就在该校开展活动。民主进步的思想得到传播,首批20多名教职员工,其中就有中共地下党员鲍照华老师和进步教师罗阳、曾尔、彭厚望及罗以逊等多人。抗日战争结束后,国民党反动派坚持独裁内战的方针,激起人民的反对。虎门中学成为当时太平地区的革命运动中心。1946年在太平“双十”大会上,校长谭之良先生抨击国民党挑起内战,破坏和平的行径,博得该校师生热烈欢迎。1947年1月,中共莞太区委派办员与鲍照华取得单浅联系,二、三月间,谭校长出面拒绝东莞县国民党部和三青团部来该校进行入党入团登记之举,使反动党团在该校未能建立组织和发展其党团员。夏秋间,该校学生集会声援中山大学等全国大学生抗议国民党反动派镇压民主运动。48年和49年间,为配合东宝工区反“三征”(征兵、征粮、征税)运动,该校学治会主持开展“敬师”和“护校”运动,同国民党县党部和虎门要塞司令部等反动当局作不屈的斗争。49年三、四月间,中共太平中心支部在该校建立了中共虎中学生临时支部。从学校创办到解放之前,该校发展了一批批“东宝人民解放大同盟”盟员、中共党员和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员,向党的武装部队、各地党组织输送了大量人才,为人民解放事业作出了贡献。
1948年9月谭子良校长卸任,1948年10月到11月由曾宪猷代校长,1948年12月到1949年9月的校长是陈仲和,49年9月到11月校长是张守能先生,这几位校长为虎中的开创和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1949年11月1日,东莞县人民政府接管虎门中学,虎门中学从此获得新生。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