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安嫁娶丧葬习俗

家乡区县: 天水市秦安县

一、九龙山脉

凤山为九龙山余脉,也就是九龙山脉这条巨龙的龙头所在。

九龙山脉由大陇山盘魄而来,其支脉呈东西走向,东起陇城,西达县城。明代探花、中丞,邑人胡缵宗所著《秦安志》载:“庙山,其山自高峰趋赴县东,悠然而集,翩翩若凤焉”。又曰:“东四十里曰九龙山,其山九峰,踟躅如龙,东自陇,西自秦,磅礴百里,为县之主山。峰峦瑰垒,望之昂然,有九龙湫,九龙庙”。

九龙山为县内名山,在今县城之东的中山乡境内,九座山峰,逶迤而集,或腾跃雄踞,或顾盼留恋,或引颈相望,与九龙庙所在的凤凰山形成“九龙朝一凤”的奇观。九龙庙建于凤凰山麓的“栖凤台”上。据庙内遗存元代碑刻记载,其庙始建于元大德甲辰年。此年因地震于山腰腹地裂出泉水九眼,天旱不减,“黝碧清泓,深不可测”(孙海语),时人以为灵异,于是于其侧建庙祈雨。在明嘉靖之前,九龙山圣母庙与凤山天齐庙同享官府祭祀之礼。“九龙湫窟”被胡缵宗列为秦安“八观”之一,“九龙矗矗,九湫濊濊,其山称灵焉,山非龙而云出焉;湫非龙而雨兴焉,可以备旱矣”。自元至清末,历代官员每逢天旱灾禳之年,都要徒步(甚至赤脚)行走四十余里,到九龙山取湫求雨(就是用一小口瓶,从九龙湫汲回一瓶水,带回县城)。当年那些打着赤脚,冒着炎炎赤日,怀着虔诚之心前往九龙山而去的祈雨队伍成为这片十年九旱的土地上多么悲怆的生存景观!明志对九龙山脉情有独钟,其县内景观“八观十二咏中除九龙湫窟”外,还有“九龙挺秀”、“高峰晚眺”之景观,九龙山在万山之中崛然秀出,蔚然而起,钟灵毓秀,不与众山同。“高峰”就是中山乡之内的四顾山,在九龙山附近,海拔1984米,为县东最高点。日落之前,登临远眺,山原旷野,沟壑梁峁,尽收眼底,霞光映壑,九峰簇聚,无限风光令人神思绵邈。

九龙之首有凤山,中有凤凰山,尾有凤尾村,凤尾村与娲皇村相连,位于九龙山脉之下的陇城镇,为女娲娘娘诞生之地,有建于汉代之前的女娲庙和许多史前遗迹。九龙山脉,古迹众多,有秦始皇时始建的西番寺,西魏时的观音院、双塔山,传说中九龙山三圣母得道成仙之地的脱骨寺等,著名的大地湾遗址也坐落在九龙山脉的山麓。九龙山脉承载了上下8000多年的厚重历史,是一座文化山,神秘的山,她汲饮清水河,吐纳南小河,气脉绵长,充满灵气。正如元代碑文所赞:“层恋叠嶂,巨壑幽谷,启肇原陇,草木贡四时之秀,烟霞共千里之奇,真仙灵之窟宅!”九曲陇水,悠然而来,在县城接纳西小河,南小河,在九龙之首完成了她较大支流的最后汇聚。

凤山之北有秦安“八观”之一的“七星献奇”景观,明志曰:“其山七麓,突然县之东北,如拱如负,若斗然”,七个山丘,象北斗七星布于县北。凤山迤左,长山迤逦而来,如揖如让;凤山对面,夕山遥遥呼应,如迎如拱。秦安县城“四山旋拱,二水环流”。而凤山则占尽风流,独得佳境,为全县诸山气脉气之所结,山川精气之所聚,天地造化之所钟。明代状元、方志家、学者康海称赞:“山川清淑之气,必欲钟夫人,故圣贤君子之生,山川之名随之为穹窿,秦居陇西万山之中,而贤人君子,代不绝人,非其清淑之气承运播灵,安能若此哉!”秦安自创始以来已为成纪地,从传说中始创人类,炼石补天的女娲,初画八卦、肇启文明的伏羲始,历代名人辈出,王侯将相,文才奇士,辉映史册,关陇世家,威势赫赫,人文的积淀莫不是得益于灵秀清淑的山川之气?

二、南小河谷

南小河,郦道元《水经注》谓为安夷川水,是县内著名的文化河谷之一。(其它三大文化河谷分别为清水河谷,显亲河谷、西小河谷。)这条河谷中,已经发现大大小小近二十个仰韶、齐家文化类型的原始聚落遗址,出土过许多珍贵的文物。田间地头,远古彩陶陶片俯拾皆是。说明南小河谷的开发历史非常久远。南小河流域的康坡村为北魏安阳县及安阳郡治地,亦为北周成纪县治地,文化积淀厚重。唐代宰相,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权德舆的故宅权家衙,就位于这条河谷中的第七沟,据史料记载,这里曾出土过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为权德舆书写的《权文公墓志铭》和有关权家的刻字字砖。凤山脚下的凤山村有明代邑人,一代名臣宛平知县李元芳墓地。被鲁迅先生列为中国古代短篇小说开创者之一的晋代著名志怪小说家、方士王嘉即生于此,并隐居东阳谷修道著书。

南小河位于关陇要道的重要关口,历史上争战频繁,商旅、僧侣往来不绝,留下许多遗迹。宋金大战的遗址腊家城位于距县城5公里处的南小河与南清水河交汇处。腊家城始建于宋绍兴元年(1131),城址南北长1000米,东西宽500米,周长3公里,绍兴四年(1134)冬十一月,抗金将领,庄浪人吴玠曾遣兵败金人于腊家城,同年十二月,其弟吴璘又遣兵攻破腊家城,绍兴十一年(1141)又发生过著名的围攻腊家城之战。宋军采用“叠阵战术”夜袭腊家城,与金人在此展开激战,斩擒金兵数千人,降者万余人,这是嬴弱的南宋打败金人的光荣战役,本可扭转形势,可惜南宋王朝奉行投降主义政策,导致这场战役的胜利并没有改变南宋王朝的命运,致使英雄扼腕,报国无门。但腊家城已成为一座历史的纪念碑。

县城东南5公里王尹乡胡坪村、乔新村,有创建于西魏大统十三年(547)的龙泉寺,凤下脚下有建于唐朝的刘家寺,据说为蜀汉刘氏后裔所建,后来更名为迎恩寺。民间有谚云:“先有迎恩寺,后有秦安城”。迎恩寺寺名的来历还有一段离奇的传说。

古时有一陕西商人,经商路过刘家寺,时值天晚,找不到投宿之所,就走进刘家寺,打算将就一宿,明日继续赶路。走进寺门,发现寺院破坏不堪,佛像倒地,一派荒凉景象。他跪在地上磕了一个头,口中喃喃念叨:“但愿老佛爷让我有个儿子,我就给你修缮寺宇、重塑金身”。原来这商人虽然颇有家资,但娶妻多年,未曾得子,所以心里老有这样一个夙愿。这晚他就在一个角落里睡了下来,梦中他恍惚回到家中和妻子团聚。当他做完生意回家时已过了一年多时间,回到家里,听见屋有小儿啼哭,以为妻子不贞,非常气恼,他妻子委屈地说,一年前的某月某日他深夜回家,并且将随身带的烟锅遗忘在家,难道不记得了。这商人仔细回忆,某月某日正是他在刘家寺投宿之夜,于是恍然大悟,原来是佛爷显灵,给他赐予了一个大胖儿子,因此他施舍银钱,重修寺院,重塑佛像,并且将寺名改为“迎恩寺”。迎恩寺毁于文革,仅存清代书法家、邑人路道庸所书“绿野禅林”匾额一面,现存于县博物馆,近年寺院又重新修建。

历史上的南小河谷风景清幽,气候温润。陇山阻隔,山高路远,但仍然阻不住文化的交流,南丝绸之路沿南小河谷而上,穿过吉人沟,登上云山梁,直达秦州、关中。旅客行人、僧侣商贾由此往来于西域长安之间,龙泉寺、迎恩寺等都是佛教由西方东传时留下的遗迹。“麒麟山上路盘盘,腊家城下水淙淙”(薛子瞻),就是行旅之人发出的感叹。清代陇南书院山长任其昌在其《过秦安县》诗中写道:“吉人沟畔盘旋路,四十年行十四回。”沧海桑田,世事变迁,往日的繁华和争战都湮没在这片厚重的黄土之中,其生活图景已无法复原,只留下残砖断瓦和亦真亦幻的传说传达出悠久深厚的历史文化信息。

三、春场行宫

春场和行宫是凤山风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位于凤山之下的凤山村,凤山村是一个具有深厚历史文化的文化村,2006年和陇城镇娲皇村一起被列为省级文化名村,凤山村又名先农坛。明志中称为春坛,县城旧有四坛,城北有风云雷雨山川坛,城西有历坛,城南有社稷坛,东城外即为农坛。明清时,县内就有立春时在此行鞭春礼的礼制。“岁立春先一日,知县率僚属迎春于县东郊,至日昧爽,知县以下具朝服行鞭春礼”。鞭春礼就是民俗中的“打春牛”习俗。“打春牛”又称“耍春牛”,立春到“二月二”左右,在春场举行,表演者为三名儿童,一扮农夫,一扮农妇,一个头戴牛头面具,披麻袋片扮牛犊,又有二人持钹和小鼓伴奏,表演时,奏《急急风》后,农夫牵牛犊在过门《风交雪》伴奏下出场。过门后农夫接唱《春牛曲1》,“二月里来龙抬头,打开圈门吆黄牛,一吆吆到地里头,忙忙耕来忙忙种,一天种了二斗半,还不见婆子来送饭。”农夫持鞭扶犁,边耕边唱。奏第五遍时,农妇拎篮,扭舞上场,过门后,农妇喊:“老鬼来了!”并唱《春牛曲2》。“转了一回娘家挨了一顿打,从今后再不敢转娘家,你吃饭来我种田,咱俩个商量早回还。”通过一系列摹仿大人劳动情景的表演,展示了农历二月初二过后,农村春耕春播的繁忙景色,并祈求祝祷风调雨顺,庄稼丰收。如果县太爷要来行春礼,事先要在衙门口放三通铁炮,然后结队来此进行祭奠。

春场其实就是过去的春坛,为全城最热闹繁华的地段,旧时修有戏楼,为二层阁楼式建筑,华丽典雅,飞檐翘角,琉璃彩绘,上书“春台神化”四个灵动飞扬的大字,楼下有茶点酒摊,各种小吃。场上还建有通天柱,即高大的旗杆,上挂龙凤旗帜,凌风飘扬,农坛旗杆巷的名称即来源于此。

行宫:就是每逢庙会唱戏祈雨时,县城附近各方神像歇脚之所。今天凤山脚下残存的山门和部分古建筑就是清代行宫的一部分。过去,农坛庙会非常热闹,春场上人山人海,摊贩走卒,士人乡宦,三教九流皆汇集于此;丝茶陶瓷,山货土产,各种货物异彩纷呈。“上关里生意两行,春场里赛如北京,”就是当时老百姓通俗生动的形容。每年的求神祈雨活动都在这里上演,最有趣的要数“斩旱魃”和“穿城过海”,为一道独特的农耕文化景观。

听雨(2014-04-12)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