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徒—独特的风土人情

家乡区县: 江苏省丹徒区

美丽的丹徒拥有者悠久的历史,他的独特的风俗让人神往。神话色彩浓厚的与春节融合在一起构成了他独一无二的文化。这种文化被一代代的传承下来,成为丹徒人民过春节必不可少的活动。穿新衣、压岁钱是每个孩子过年最开心的一段日子,在这段时间内可以随意的玩耍、放鞭炮、吃到只有过年才能享受得到的美味。每到大年初一之前,家家户户都会开油锅,炸各种过年的吃食。还要煮喷香的咸货。走街串巷中不停叫喊的小贩卖着小孩喜欢的甜甜丝丝的麦芽糖。这样的年味在现代社会有着其独特的韵味。

下面就是丹徒百姓生活的风俗:

 进了腊月门,家家户户便忙着迎接新年。

丹徒流传一首迎新年的歌谣,生动地记述了年前的各项活动:

二十三,糖瓜粘;

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做豆腐;

二十六,去打肉;

二十七,去杀鸡;

二十八,白面发;

二十九,贴道友;

三十,坐一宿;

初一,扭一扭。

民间传说灶神是玉皇大帝派到人间,执管百姓饮食起居和善恶的。每年,要灶老爷回天庭禀报,旧时闭塞灶俗称“官三民四”。即官宦人家腊月二十三日送灶,民家二十四日送灶。送灶时,灶台上供上果品和麦芽糖,贴副对联:“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以求灶老爷上天,多说好话,不要打“小报告”,弄块麦芽糖甜甜嘴。麦芽糖乃胶牙糖,灶神受此优待,便“上天言好事”了。或曰牙齿被胶粘起来,好话、坏话不能说了。说明人们对神灵的谑弄,其实并不信神。当然,糖不仅供灶神,也是给孩子吃的。进了腊月门,孩子们吃了麦芽糖,不骂人,禁说不吉利的话;不准打破盆碗,不准动刀、针、剪子等。万一打碎盆碗,大人便说:“岁岁(碎碎)平安。”

镇江民谚云:“有钱没钱,洗洗过年。”

到了二十四,家家扫房子,掸尘,打扫卫生,布置房间,裁制新衣,以乾乾净净的新面貌,迎接新年的来临。

从二十五至二十八开始置办年货,家家户户忙忙碌碌,磨豆腐、打肉、杀鸡、宰鹅、蒸包子、蒸馒头、蒸年糕、包饺子等。

“二十九,贴道友。”,贴“道友”就是贴门神,左“郁垒”

,右“神荼”。如今多改为贴春联了,家家都要贴上用“万年红纸”写的春联,或写春词,或书祝福之语。门上倒贴“福”字,表示“福”到了,新年头月取个好的“口彩”。

扬中等地还流传在门楣或窗沿贴上“金钱”,避邪讨福。“金钱”大都是用大红纸或彩纸、金纸剪刻成各种喜庆吉祥图案,如“吉庆有余”、“鲤鱼跳龙门”等。由于,“金钱”本身就是民间工艺品,以其避邪添福的意味已淡薄,如今更多的是为了美化环境,点缀过年的气氛。

除夕之夜,家家准备丰盛的“年夜饭”,又称“团圆饭”、“守岁酒”。除了鱼、肉、鸡、鸭以外,必有“炒豌豆苗”,寓意“平平安安”;“炒水芹菜”寓意“路路通”;“红烧鲢鱼”,寓意“年年有余”;“汤圆”,寓意“团团圆圆”;“水饺”叫“弯弯顺”,寓意“万事顺意”等,均为讨个好“口彩”,以求心理上的满足。吃饭时,年长者坐上席,晚辈向长辈敬酒,祝福。然后,一家人围坐炉旁,守夜,叙述一年进步,以及对未来的美好期盼。

旧时,丹徒西石城村,除夕饭后,多集聚庙内,用新牛皮蒙的鼓置于架上,年轻小伙子轮流举槌击鼓,直至天明。如鼓被打通,预兆来年丰收;打不通,预示歉收。打鼓时,身子半蹲着,屁股撅起,称“撅屁股打鼓”,该庙俗称“撅屁股庙”(见《江苏省民俗志》。此俗,现己绝迹。

民间饮食各地都有奇异风味的美味佳肴,镇江也不例外。如三怪:“肴肉不当菜、香醋摆不坏、面锅里煮锅盖。”;“三鱼”:红烧刀鱼、清蒸鲥鱼、白汁鲴鱼;“一开窗,二吸汤,三喝光” 吃法独特的“蟹黄汤包”;另外镇江的“东乡羊肉”、“葛村狗肉”、“大路长鱼汤”“扬中秧草烧河豚”“江岛三芽菜”等也是久负盛名的风味名吃。

民间艺术丹徒上党的田间民歌号子、三山的南乡服饰等具有鲜明吴文化遗风的地方特色。另外丹阳的“河蚌舞”、|“秧歌灯”极负盛名。丹徒东乡的“双推手”、“唱麒麟”也各具特色;扬中的花灯唱凤凰别具一格,句容的“火灯舞”、“火流星”也都是民间一绝。 镇江的剪纸、雕刻、正则绣、竹帘画、华山泥叫叫等民间手工艺术在国家比赛中曾屡屡夺魁,吸引着各地的民俗爱好者来此追踪寻艺。

 

 

 

 

 

 

 

 

 

 

 

 

 

 

 

 

 

 

 

风莫(2014-10-14)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