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和县图书馆保留的古碑中,有—块南宋嘉熙四年(1240)宋理宗赵昀敕赐云和“福胜庙”庙额,有尚书省奉救宣赐“福胜庙”为额的牒文,又有礼部核准施行公文一道下刻,乃淳佑十年(1250)建立的石碑。此碑相传有“定风镇飓”的神效,乡人称之为“定风碑”。
明、清以来,每年正月月半之后,温州人即船运宣纸而来,居庙拓印《定风碑帖》,尔后运回温州售卖,每帖可卖银几块,且成俗例。凡出海运输或打渔之户,或沿海居民,均必购一幅备用。据传,飓风起时,一展碑帖,大风立止,船安无事,故称此碑为“定风碑”,乡民尊之如神。
俗传明代本土有王、柳二家结伴从商,于温州海面遭遇强风,眼见船倾人覆,乌云之中忽现金盔巨神,一挥神鞭,立马风止浪静。二人跪于船头对天拜谢。夜梦有金甲神说:“我乃浮云梅大将军是也,我有石碑埋于城隍庙前祈丰桥下,望尔回去后,将之掘出,此后出海,可将碑帖随携,如遇风雨,将之展现,即可定风镇飓。”二人回家后,果在祈丰桥下挖得石碑。乃于桥边重葺庙宇,塑将军像,立碑其中,年年拜祭。
梅大将军确有其人,其姓梅名琐,字屑齐,丽水黄溪垟人(时云和尚未制县),浮云梅氏第十世先祖,生于唐僖宗时(875—888),历仕五代为大将军节度使,封武宁侯,有赵、杨、张、祝、李五将永随左右。死后,朝廷赐庙享祭于浮云,荫庇一方平安。《括苍金石志》李遇孙跋云:“水旱盗贼、救护驱涂、大显灵异”。嘉熙初,裔孙乡贡进士梅一飞等请准敕赐“福胜”二字,于淳佑十年(1250)立碑,碑中有理宗御印,加左丞相、右远相签押,裔孙梅成作序,有详细记述。
七百余年来,“定风碑”历经沧桑,曾四失四得。从南宋立碑后年久倾圯,至明末碑从黄溪(即后溪)中获得;后因耿精忠之乱,此碑又被埋没,康熙二十七年(1688)重修孔庙时,一支括柏突然抽青发芽,以至绿荫蔽天,人们在树下惊叹之余,又发现柏树下石碑一角,掘地又重获此碑,竖立柏树下,称为“瑞柏石”;后经变乱,柏枯碑坍,埋草莽中;道光元年(1821),训导王武锡再次发现,竖立城隍庙下首吕祖祠中;解放后,又失所在,1983年第四次发现,才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迁于凤凰山公园路口,集中加以保护。
原已成俗例,每年正月十五日,云和王、柳两姓人都要置备三牲,由长辈带领各自的子孙去梅大将军庙祭碑,祭后将猪肉平均分给本姓参加祭碑之人,这叫“祭碑肉”。为了保证“祭碑”礼久延不衰,两姓各自有专设的祭租田让子孙代代挨户轮值。这个风俗在明代就已开始,直至祭租田被土改为止。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