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游,别 名中国古典工艺家具之都,地处福建沿海中部,湄洲湾南北岸结合部,木兰溪中、上游,位于东经118°27'-118°56',北纬25°11'-25°43'之间,隶属于莆田市。县境东接莆田市区,西接永春、德化,南连惠安、南安、泉州市泉港区,北介永泰,东南濒临湄洲湾,挨天然良港秀屿港,接肖厝港。县域东西宽49公里,南北长63公里,海岸线长5公里(全县唯一靠海的镇为枫亭镇),区域总面积1815平方公里(折合272.2万亩),其中耕地35.5万亩,山地203万亩,有林地178万亩。从县城至福州交通里程152公里,至莆田市区42公里,至泉州85公里,至厦门192公里。
2013年末,户籍人口116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3.59万人。
仙游县域整个地势顺趋木兰溪,西北高东南低,形成“马蹄状”,沿海、平原、山区层次分明。著名的东西乡平原是鱼米和蔗糖之乡,东北角的“兴泰里”和西北角的“仙游山”是著名的珍稀林区。全境分布着“七山一水二田”。著名景点菜溪岩,麦斜岩,九鲤湖,天马山等。方 言莆仙话。
春秋战国时期属越国地;秦时属闽中郡;汉武帝至三国时属会稽郡、建安郡;晋时属晋安郡;南北朝时为梁所属,隶属南安郡;陈光大二年(568年)起,仙游地属莆田县;隋开皇九年(589年)改丰州为泉州,现仙游地隶属泉州之莆田县;隋大业三年(607年)起,属建安郡南安县,唐武德五年(622年)复属莆田县。
唐圣历二年(699年),析莆田县西部,以俞潭(今盖尾仙潭)为界置清源县,属武荣州(今南安丰州)。景云二年(711年)改武荣州为泉州,清源县属泉州。[1]
天宝元年(742年),泉州改称清源郡,因郡县同名,清源县更名为仙游县,仙游县属清源郡。[1]
宋乾德二年(964年),清源郡改称平海军,仙游县属平海军。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四月,平海节度使陈洪进(今枫亭镇人),将漳泉两州及其所属14县(含仙游县)正式归入宋廷版图。[1]
太平兴国四年(979年),析仙游县的游洋镇(今仙游县的游洋、石苍、象溪一带),莆田县的百丈镇、永福县(今永泰县)的陈山头和福唐县(今福清市)的 头、百丈岭、下庐岭一带山区置兴化县,县治设在游洋(古邑)。同时,设太平军(后改称为兴化军)领莆田、仙游、兴化等三县,军治亦设在游洋。[1]
太平兴国五年(980年),改太平军为兴化军,仙游属兴化军。[1]
太平兴国八年(983年),兴化军治从游洋迁入莆田城内。[1]
景炎二年(1277年),改兴化军为兴安州,仙游县属兴安州。[1]
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十月,改兴安州为兴化路,仙游县属兴化路。[1]
皇庆二年(1313年),兴化县治从游洋迁往莆田县广业里湘溪村(今新县)。[1]
明洪武二年(1369年)兴化路改为兴化府,仙游县属兴化府。[1]
清仍沿明制,仙游县属兴化府。[1]
民国元年(1912年),民国政府宣布废府、州,福建省实行省、道、县三级地方政制。全省划为东路、西路、南路、北路等四道,仙游县隶南路道。民国3年,南路道改称厦门道,仙游县隶厦门道。[1]
民国16年废道,仙游县直属福建省。[1]
民国22年11月20日,发生“闽变”,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史称“福建人民政府”)。12月11日,人民政府第一次中委会决议,将福建划为闽海、闽上、泉海、龙漳等四省和福州、厦门二特别市。同月13日,第十二次中委会改原划四省名称为闽海、延建、兴泉、龙汀等四省。仙游隶属兴泉省。次年1月,“闽变”失败,还属福建省。[1]
民国23年7月,省以下实行行政督察专员制度,设置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为省政府的辅助机关。福建省划为10个行政督察区,仙游县属第四行政督察区(专署驻今仙游鲤城)。[1]
民国24年10月,全省督察区缩编为7个,仙游县仍属第四行政督察区(专署驻同安县)。[1]
民国29年8月,在德化、永春、仙游、永泰等四县边境设立凤顶特种区。同年10月裁撤,归还原县管辖。[1]
民国35年至38年,仙游县仍属第四督察区(专署驻晋江)。[1]
1949年8月25日,仙游县解放,隶属福建省第五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专署驻泉州)。[1]
1950年4月1日,第五专署改称福建省泉州行政督察专员公署。9月16日,改为福建省人民政府晋江专员公署,仙游县属其管辖。[1]
1955年3月17日,福建省人民政府晋江专员公署改称为福建省晋江专员公署,仙游县仍属其管辖。[1]
1967年6月30日,成立晋江专区军事管制委员会,取代专署行使对全区领导职权。1968年9月23日,成立福建省晋江专区革命委员会,仙游为其属县。[1]
1970年7月,省革命委员会决定,闽侯专区革委会机关迁入莆田县。划出晋江专区的莆田、仙游两县,同原闽侯专区的福清、永泰、闽侯、闽清、长乐、平潭等六县,成立莆田地区革命委员会(驻莆田荔城),仙游县属其管辖。[1]
1971年7月,改闽侯专区革命委员会为莆田地区革命委员会,仙游县属其管辖。[1]
1979年1月,莆田地区革命委员会改称莆田地区行政公署,仙游县隶属之。[1]
1983年5月,撤销莆田地区行政公署,析原莆田地区的福清、永泰、闽清、长乐、平潭等五县归福州市管辖;同年9月9日,划出莆田、仙游两县和城厢、涵江两区成立莆田市人民政府(驻莆田荔城)。[1]
2014年,仙游县人民政府驻鲤城街道,全县辖1个街道、12个镇、5个乡:鲤城街道、枫亭镇、榜头镇、郊尾镇、度尾镇、鲤南镇、赖店镇、盖尾镇、园庄镇、大济镇、龙华镇、钟山镇、游洋镇、西苑乡、石苍乡、社硎乡、书峰乡、菜溪乡。
地势地貌
仙游县地处戴云山脉东坡,地势总体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地貌主体成向东南开口的马蹄形。境内以丘陵为主,盆地、河谷错杂其间。各地海拔差别很大,西北边境的石谷解海拔1803.3米,是全县最高峰,东南部枫亭海滨海拔仅5米,是全县最低点。境内分成四个不同的地貌地带。[4]
地貌类型
山地:主要分布在县西北部、东北部及东、西、南部边境。西北部的凤山、西苑、社硎乡多为中山,海拔在800米以上。东北部的游洋、石苍、象溪、钟山乡镇多为低山,海拔在500--800米之间。东、西、南部边境,由低中山逐渐降低为丘陵。[5]
丘陵:主要分布于中部及南部盆地,谷地周围,海拔多在500米以下。[5]
山间盆地与河谷平原:主要分布于中部。多呈卵圆形。有度尾、大济、鲤城、赖店、榜头、盖尾、郊尾等盆地。县城以东的盆地统称东乡平原,县城以西的盆地统西乡平原。东西乡平原总面积352.7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19.3%。[5]
河谷平原:主要分布于木兰溪干流上游及支流两岸,以及枫慈溪、粗溪、九鲁鲤湖溪、九溪沿岸等。[5]
自然气候
仙游县气温1月份最低,7月份最高,上半年气温逐月上升,下半年气温逐月下降。各地年平均气温在15.0--21.0℃之间,木兰溪沿岸平原和东南部沿海略高于20.0℃,北部和西北部山区低于18℃,境内气温年自东南向西北随着地势、海拔的升高而递减,变化明显。气温日变化以日出前(5--6时)最低,午后(13--14时)最高。仙游县气温日较差平均8.9℃,12月最大为9.8℃,6月最小为7.6℃。全县各地无霜期在233--341天,长短差达108天。年平均霜期52.4天,最多90天,最少1天。历年平均太阳辐射量为4622.6兆焦耳/平方米。[6]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