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不朽的精神

家乡区县: 济源市

今天给大家讲的是愚公的故事,相信大家都听过愚公移山的故事。

古时有位年近九旬的北山愚公,因苦于门前太行、王屋两座大山阻碍出入,就立志铲平这两座山。家人、邻里都来相助。他们终日劈山运土,往返于渤海和太行之间,常年不息。河曲智叟讥笑愚公“愚蠢”。愚公对智叟说:“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他们每天挖山不止的精神感动了天帝,天帝就派夸、蛾氏二神把大山背走了。这个传说包含着“有志者事竟成”、人定胜天的思想。古今文学家、艺术家、政治家都曾经运用这个传说。毛泽东曾用愚公移山的故事鼓舞和教育人民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

愚公 -  愚公旧梦今终圆
愚公移山的故事发生在王屋山,王屋山上有王屋乡,王屋乡里有愚公村,而愚公村便是传说中愚公的故乡。
出济源市区,西行35公里便是王屋乡。
沿济邵(邵原镇为济源市最西的一个镇)公路西行,王屋山的俊秀挺拔与山势陡峭尽入眼中,不由得感慨王屋乡之偏远及王屋乡人出行的诸多不便,由此更明白老愚公在年且九十之际,扣石垦壤,要移走太行、王屋二山愿望之迫切。
眼前的济邵公路,双向两车道,虽随山势变化而曲折弯转,但路面十分平坦。一路西行,公路两边的防护林连绵不断,风景秀丽。
同行的赵公文不断感慨,感叹这条道路的贯通给愚公后人带来的巨大变化。
赵公文是济源市记者协会秘书长,老家在济源市西的邵原镇,距市区55公里,他对济邵公路开通前后山区的变化感受最深:“我1986年离开邵原镇,在这之前,从邵原镇到市区只有一条弯弯曲曲的山路,我父亲那时候是村支书,每次到县里开会都要在山上走100多里。村民养些猪、羊也卖不出去,贫穷落后是自然的。”
1987年,济邵公路修成。1997年、2000年,济邵公路两次大修,扩整路面,济源西部的几个乡镇彻底告别了交通闭塞的落后状况。
40分钟后,汽车停靠在王屋乡愚公村村口。正对村口的是愚公移山纪念广场,广场高高的平台上立着巨大的愚公移山群雕,老愚公左手叉腰,右肩荷锄,正对着愚公村村口蜿蜒而来的柏油公路。
相隔两千年后,愚公出山的梦终于圆了。
愚公 -   移山精神传后人
入愚公村,沿街一排新建的农家小院格外引人注目,但大多人家依然土墙木栅,几位村民正在果园收拾果树,一切简朴自然,仿若世外桃源。
传说中的“愚公移山”处位于愚公村村东50米。长期在王屋山景区工作的当地人王世平介绍说,从王屋山主峰绵延来的大山梁将愚公村和村东的一条小河隔开,从前愚公村的人每天都要绕过山梁到小河取水,相传愚公为村人着想,便带领子孙决心挖穿山梁。如今在大山梁的中间,确有一陡然凹下去的大山口,村里的人都认为那里就是愚公挖山的地方。
从愚公村到王屋山主峰天坛山,尚有4公里的山路。1987年,在济邵公路贯通的同时,愚公村也自力更生开始修这条路。“我们自带工具、自带干粮,吃住都在工地上。”愚公村支书张安回忆当时的情景。
如今的愚公村人再也不用到小河里挑水了,村民们先打了“愚公井”,后又修了自来水管道,打开水龙头,来自王屋山主峰下的冰凉泉水便会涌流而出。
不用出门就能赚钱
6月2日下午,苍茫的王屋山阳光普照。
抱着不到一岁的儿子,程建玲在自家的农家小院前乘凉。小院的外墙用白色涂料抹过,几行红色的大字写着:“住农家小院,赏田园风光”,下边是户主的联系电话。
程建玲是愚公村村民,愚公村全村共有40多户170多人,土地本来就不多,修路、建设景区,以及退耕还林后,人均土地只剩0.3亩左右,仅靠土地难以维持生计。但也正是道路的修通,以及景区的建设,给愚公村人打开了新的致富之门。
程家的农家小院就是专为配合旅游而新建的家庭旅馆,像这样的小院在愚公村有10多家,小院全为两层小楼,按旅馆设计房间,每家可入住二三十人。程建玲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丈夫张毛虎去年10月买了一辆面包车,专门从市里拉一些来旅游的人,今年五一她家毛收入5000多元,而去年净赚了两万多元。“现在不用种地,也不用出门,钱就赚了。”
王屋乡文化站站长王东风是土生土长的愚公村人,谈起愚公村的变化,他深有感触:“我1982年出去上中学,一件新衣服我从春天穿到秋天,并且星期天回家还要上山打柴。”那时候,一家几代睡一个炕、盖一条被子根本不是稀罕事,贫穷、落后、愚昧,主要是因为没有路。而村子这几年的变化,从根本上讲还是因为通了路。
山门开了带来新观念
“我打战鼓你拉弦,咱来唱唱愚公移山,说的是河阳之北、冀之南,高耸着太行王屋两座山,山高直捅云天外,树老世人不计年。”6月2日下午,在与愚公移山纪念广场一路之隔的中华愚公村里,景区的琴书班正唱着自己作词谱曲的《王屋琴书》。
琴书班成立于去年国庆节,此后说唱《王屋琴书》便成了王屋山景区文化的一个亮点。《王屋琴书》的词作者王世平告诉记者,来旅游的人多了,我们的观念也要更新,“说唱本身虽不收费,但它吸引了游客,自然带动了附带产业”。而围绕发展旅游,愚公村重建了“中华愚公村”,并正在新建“愚公故里”,而这都是为了吸引更多的游客。
路通了,山门开了,来旅游的人多了,愚公村的变化绝不仅仅是游客的增多和村民腰包里钞票的增加。
“家里要住客人,个人和家里要讲究卫生了;咱这里的话别人听不懂,要学着讲普通话了。”谈起变化,程建玲给记者讲了一堆。
“路通了,外边来的人多了,山里产的东西能运出去了,怎能不富?”张安的话更为简练。或许经常接受采访,他的话颇有“高度”:“关键还在路。愚公为什么要移山,就是想打开向外的通道。除艰苦奋斗外,愚公精神还包括开放、向外的精神,这几年,村民的观念新了,村里的变化明显大了。”

阿倩(2014-04-12)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