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济宁一中

家乡区县: 济宁市任城区

说到济宁一中,真的是有些五味杂陈啊。我把自己最好的一段时光留在了那儿,当时的日子每天都那么快乐,在哪里我认识了好多好多志同道合的一辈子的兄弟,在那里我提高了自己的篮球技巧(可能也没咋提高吧)。虽然学习成绩不尽如人意,最后高考失利了,复读一年才来到了如今的大学。但如果让我再选择一次,是选择一次便可以取得高考的成功还是选择我现在所拥有的一切,我还是会选择我现在所拥有的一切吧,因为不仅仅是济宁一中的你们,也是因为这一年的复读,我才认识了现在大学里的你们。

济宁市第一中学始建于1902年,初名为直隶州官立中学堂,系清末山东省兴办最早的“新学”之一。校址在现西校区南半部,后几易其名和校址。2006年6月23日,济宁三中和济宁一中合并,新学校名称为济宁一中。 至此,原济宁一中,二中,三中统一组成新的济宁一中。 济宁一中分东西两个校区,占地面积160亩,有84个教学班,学生5000余名。 学校具有全省一流的现代化教学条件。有物理、化学、生物实验室24个、仪器室16个、微机室4个、多功能教学演播室2个,教室全部安装了多媒体。

百年历史

其间,“山东省立第七中学”用名时间较长,解放前夕,名为山东省立济宁中学。
1948年7月,济宁解放后,合并了济宁县立简易师范学校。校址设在现东校区(原中西中学校址),分中学与师范两部。不久,又收编了济宁私立华光中学和私立中山中学的部分师生。1949年秋,学校师范部迁回老校址(现西校区),1951年秋独立,成立济宁市第二中学。1951年7月山东省立济宁中学改用“济宁市第一中学”。1962年被山东省教育厅确定为省重点中学,1981年又被省教育厅重新确定为首批办好的19所省重点中学之一,1992年被山东省教育委员会命名为首批省级规范化学校。2000年7月,我市优化配置,重组教育资源,分离了49年、本属同宗同根的济宁一中与济宁二中合并,成立了规模更大、实力更加雄厚的新济宁一中。

历届英才

灿烂悠久的儒家文化、运河文化和勤劳智慧的济宁人民造就了这所历史名城,在不同历史时期,一直是鲁西南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同时也孕育了济宁一中这所历史名校。百年来,学校为民族的解放和伟大复兴培养了数以万计的有用人才,其中也涌现出了一批英杰才俊。如我国的著名词作家乔羽,外交部副部长、驻任俄罗斯大使张德广,中国人工喉之父杨仁中教授,山东省军区政治部主任刘勇将军,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主任李挺,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来鲁华教授以及抗癌英雄于娟就是他们中的杰出代表。

所获荣誉

近几年来,济宁一中全校师生努力奋战,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佳绩,连续七年荣获济宁市“教育质量奖”、“育人贡献奖”。1998年被评为“全国校园文化建设先进单位”,1999年被命名为“省级花园式单位”。学校自1998年连续被评为“全国物理奥赛十佳学校”后,2002年又被评为“全国物理奥赛金牌学校”。2002年被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授予“空军飞行学员早期培训基地先进单位”称号。2002年被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上海外国语大学确定为鲁西南唯一一所高考提前招生的重点中学。 2009年、2010年被评为中国百强中学。“承百年业绩,创世纪辉煌”。济宁一中以百年校庆为契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为社会提供优质教育服务为已任,总结经验、凝聚力量,立足新起点,绘制新蓝图,迎接新挑战,积极推进素质教育,以昂扬的姿态、求实的作风和与时俱进的精神,向国家千所示范高中的目标迈进。

或许在将来,我并不能完成那一句“今天我以一中为荣,明天一中以我为荣”的校训,但平凡的我把自己的青春留在了济宁一中,不后悔……

阿呆0537(2014-10-14)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