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鹿邑县太清宫

家乡区县: 周口市鹿邑县

太清宫简介

太清宫位于鹿邑县城东十里的太清宫镇,太清宫镇旧名厉乡曲仁里,是我国古代杰出思想家、道家派创始人老子的诞生地。据史志记载,东汉延熹八年(西元165年),桓帝刘志派中常侍管霸前来创建,始名老子庙。唐朝创始人李渊追认老子为始祖,以老子庙为太庙,起建宫阙殿宇,唐开元三十年(725年),玄宋李隆基正式改"紫极宫"为太清宫延续至今。自"靖康之乱"后,太清宫屡遭破坏,后又数度廛修。

概述

道家渭天道,亦谓天空,传为神仙居住,道教常用以名其宫观。太清宫是老子故里的纪念性建筑,初为老子庙,建于东汉桓帝廷熹八年(165年),后改为老子祠。唐朝创始人李渊追认老子为始祖,以老子庙为太庙,起建宫阙殿宇,乾封元年(公元666年),唐高宗李治追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并增建“紫极宫”、“太清楼”,改庙名为“玄元庙”。武则天光宅元年(公元684年),又册封老子母为“先天太后”,在汉李母庙的基础上,扩建成洞霄宫,位置在太清宫北一里。玄宗李隆基时,太清宫规模达到鼎盛,占地八顷七十二亩,周围四十里,宫内建筑排列有序,琼楼玉宇,金碧辉煌。太清宫称前宫,洞霄宫称后宫。前宫祀老子,后宫祀李母。两宫中隔一河,河上有桥。河名“金水”,桥称“会仙”。两宫占地872亩,各种建筑600余间,殿阁棋布,雄伟壮观,极盛一时。 "前宫"以太极殿为中心,东有老子牧牛场遗址,西有隐阳山遗址,中有九步井,至今仍存。大殿内供有老子塑像,殿侧立有高约1.5米,直径约25公分的铁柱一根,人称"赶山鞭",实为老子"柱下史"职务的象征。自"靖康之难"后,太清宫屡遭破坏,后又数度廛修。

历代扩建

据《后汉书》和《鹿邑县志》记载,太清宫建于东汉延熹八年(165年),始名老子庙。当时汉桓帝两次派大臣到鹿邑朝拜老子建老子祠,并立老子祠碑。《水经注》载涡水又北,适老子庙东,庙前有二碑,在南门外,汉桓帝遣中官管霸祠老子,命陈相边韶撰文。碑北有双石阙,甚整肃是也。
李渊追认老子为始祖,以老子庙为太庙,高宗李治于乾封元年(666年)幸老君庙,追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创建祠堂,称紫极宫。武后武则天于光宅元年(684年)追封李母为先天太后,扩建李母庙为洞霄宫,俗称后宫,其规模相当宏大。唐玄宗李隆基曾两度亲谒老子庙,为老子上尊号“大圣祖高上金阙天皇大帝”,改庙名为太清宫,又亲手为五千言《道德经》作注,刻石立于太清宫,该碑至今犹存,和太清宫及其所余历代碑刻一起,于1986年列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于2001年又升格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唐一代,皇室常驻五百军士镇守太清宫。
唐末黄巢起义,太清宫毁于兵事。宋帝好道,宋真宗赵恒自称道君皇帝,拨国库银重建太清宫、洞宵二宫,规模比唐时有加,并立有“大宋重修太清宫之碑”、“先天太后之赞碑”、“会真桥记”等碑刻,碑刻至今尤存。宋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宋真宗亲率群臣朝拜太清宫,册封老子为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立大宋重修太清宫之碑、“先天太后之赞”碑、会真桥记等碑刻,至今保存完好。在这期间,太清宫盛极,来往不绝的不仅有达官贵人,骚人墨客也常来此流连驻足。谢灵运、李白、杜甫、苏辙、范仲淹、欧阳修等都曾在这里留下尊老崇道、咏物状景的珍贵诗篇。
太清宫远景
太清宫远景(15张)
靖康之乱给太清宫带来了灭顶之灾,很多建筑都毁于兵火。到了金代得以重修,但己元气大伤。元朝统一后,重视道教,朝廷颁布保护太清宫的令旨,明确规定太清宫、洞霄宫予以保护,规定在太清宫方圆四十里内的土地、树木及一切财产属太清宫所有,碑刻今存。当时规模尚十分可观,然与唐宋盛时相比,仅存“十一于千百也”。
元代末年,太清宫一带屡患水灾,大部分建筑被毁。直至清康熙年间,才在原址上重建太极殿,但规模已远不如昔日。
太清宫现存主体建筑太极殿五间,铁柱一根,古柏三株,碑刻九件,望月井一眼。洞霄宫仅存清代建筑三圣母殿五间,娃娃殿三间,宋碑一通。
1997年,考古专家在太清宫发掘出一处含龙山文化遗址、西周墓葬、东周夯土基址和大型马坑、唐宋建筑基址、碑刻及明清建筑的大型文物古迹群。该遗址时代早,跨度大,保存完好,文化内涵丰富,具有很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北京和河南省的多名考古专家一致认定,发现的大量祭祀器具证明历代祭老在太清宫、祭李母在后宫,同历代文献记载完全吻合,而那次考古挖掘,被评为1997年度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从而载入史册,震惊海内外。1986年太清宫被列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于2001年又升格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党和国家领导人杨尚昆、胡耀邦、张爱萍、杨得志、朱镕基、国务院温家宝总理、时任河南省委书记李克强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也先后游览了这块圣地

太清宫古迹

太清宫镇境内有关老子的名胜古迹众多:太清宫太极殿、望月井、铭碑、古柏、隐山遗址、先天太后之赞碑、洞霄宫、圣母殿、娃娃殿、赖乡沟等二十余处。太清宫是老子生地留下的最重要的纪念建筑。

默漠寞(2014-10-14)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