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西历史追溯

家乡区县: 定西安定区

    今定西地属夏商时期(公元前2070—1046年),《尚书•禹贡》所分“雍州”之地,为西戎部族所居,有狄戎、戎襄戎羌等,其各分散居于便于游牧的溪谷地带自有君长,不相统属。
  西周晚期,西戎(羌)文化受到周人文化的影响(在陇西县城西郊西河滩遗址发现周文化遗存可以为证)。
  春秋前期,秦秋战国时期元前841年—前221年)同桓王九年亦即,秦武公十年(公元前688年),秦伐居于渭河中上游的邽、冀二戎、设邽、冀二县,今通渭县南、陇西县东为冀县辖地。
  秦穆公三十七年(公元前623年),秦开疆拓土,称霸西戎,秦国势力到达洮河流域,控制了西戎部族(《史记•秦本纪》)。战国时期,秦献公元年(公元前384年)泰国沿渭河继续向西开拓,“兵临渭首,灭狄、戎”(《后汉书•西羌传》)。渭河上游至洮河流域为秦国辖地。
  秦孝公元年(公元前361年),“西戎之王”(《史记•秦本纪》)。秦孝公时任用商鞅变法,国力强盛,“威服羌戎,孝公使太子驷率戎狄九十二国朝周显王”(《后汉书•西羌传》),其中有居于洮河流域的构陷罕戎——罕候研。
  秦孝公七年(公元前355年)在秦国境内“并诸小乡聚,集为大县”。秦孝公十二年(公元前350年)置41县,设县令管理百姓(《史记•秦本记》)。次年(公元前349年)“改诸邑为道”置。当时在羌戎居地所设的县均称为“道”,狄道(治今临洮)、豲道(在今陇西县东部及武山县)二县极有可能置于此时。秦孝公继承秦国“初租禾”的制度,注重农业生产,“兵革大强,诸侯畏惧”(《战国策•秦策》)。
  秦昭襄王二十七年(公元前280年),秦“使司马错发陇西,因蜀攻楚黔中,拔之”(《史记•秦本纪》)。“陇西”之名始见于史册。
  秦昭襄王二十八年至三十五年(公元前279年至前272年)始置陇西郡,郡治狄道(《水经注》、《后汉书•西羌传》)。狄道即今临洮县,今定西地区全境均辖于陇西郡。陇西郡因其郡治位于“陇水”、“陇坻”之西,故名“陇西”(《水经注》并引东汉应劭注)。陇西郡为今甘肃省最早的建署之一也是今定西地区设郡之始。
  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50年):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统一中国,秦朝的疆域“西至临洮羌中”(《史记秦始皇本纪》),临洮即今岷县,羌中即今甘南。临洮县为今岷县境内设县之始。
  秦始皇于统一后采取了一系列军事,政治、经济、文化、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分全国为三十六郡,郡下设县。当时,今定西地区地域仍属陇西郡辖,郡治狄道。陇西郡辖狄道(治今临洮)、枹罕(治今昔对比天水)、下辨(治今成县)、西(治今西和、礼县境内)7县。
  秦亡汉兴,汉承秦制。汉高祖二年(公元前205年)得陇西郡地。新设安故(治今临洮县南安下川)、氐道(今礼县西北)、首阳(治今渭源)、原道(辖今陇西东部与武山县)予道(今岷县西南)羌道(治宕昌及舟曲境内)、襄武(治今陇西)、大夏(治今广河)。
  陇西郡辖县包括原秦置狄道、氐道、临洮、羌道西上邽及新置的大夏、安故、首阳、襄武予通共辖11县,设有“铁官”、“盐官”专事铁盐经营。于临洮县设南部都尉管理羌戎等少数民族。首阳县是今渭源县设县之始,襄武县是今陇西境内最早设的第二个县。
  汉武帝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从陇西郡分划出东北部分置天水郡,郡治平襄(今通渭),辖有陇山以西的平襄、阿阳(治今静宁南)、街泉(治今庄浪东)、陇县(治今大陇山西)、清水(治今清水)、略阳道、戎邑道、绵诸道、罕秆、兰干、望桓(今天水)、冀县(治今甘谷)、原道(辖今陇西东及武山县)、勇士(辖今榆中、定西、治今榆中县青城乡),本捷共16县。设骑都尉于原道县密艾亭,并设属国都尉于勇士县满福(治今定西县巉口镇),管理归附汉朝的匈奴等少数民族事务。又设“秦亭”于陇山西面以联系“陇关”,便利邮置。平襄县为今通渭县境内设县之始,天水郡属国都尉治满福为今定西县有建置之始。
  汉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全国设13个刺史州部),每部州设刺史一员,巡行郡国,督察地方官吏和豪强。陇西、天水二郡隶属凉州刺史部辖。
  王莽新朝(公元9年—公元23年)托古改制,变更郡县名称,改陇西郡为厌戎,狄道为“操虏”、氐道为“亭道”、予道为“德道”、大夏为“顺夏”、襄武为“相桓”、西县为“西治”;改天水郡为“填(镇)戎”、平襄为“平相”、戎邑道为“填(镇)戎亭”、望桓为“望亭”、冀县为“冀治”、勇士为“纪德”、清水为“识睦”、兰干为“兰盾”。
  刘玄更始元年(公元23年)成纪人隗嚣等起兵于天水郡成纪县,攻下郡治平襄,继而占领陇西、金城等郡,建立割据政权。
  东汉三国时期(公元25—265年):公元25年,刘秀建立东汉政权,恢复王莽所改郡县之名。建置由原郡县二级改为移治州、郡县三级。东汉光武帝建武十年(公元34年),刘秀荡平隗嚣割据政权,陇西、天水二郡归汉。凉州刺史部驻陇西县(今张家川)、陇西、天水二郡乃属于凉州刺史部辖。汉明帝永平十七年(公元74年),天水郡平襄移治冀县(今甘谷),并将原辖于陇西郡的上邽县划归天水郡辖。汉章帝建初元年(公元76年)从襄武县南部移置鄣县(今漳县)。汉灵帝中平五年(188年),改州刺史为州牧,将原郡县二级改为州、郡、县三级制。汉献帝建安中期(196—220)从汉阳郡移置南安郡。
  陇西郡治狄道辖十一县:狄道、安故、氐道、首阳、大夏、襄武、临洮、枹罕、白石、鄣、河关(在今临夏境积石山县)。襄武县有五鸡聚、临洮县境内有洮河流域索西城,建初二年(公元77年)筑,徙(南部都尉驻此),又有望曲谷(临洮西南部)龙桑城(在临洮东北)。汉安帝永初四年(公元110年),三月又因羌汉战争,将陇西郡治由狄道迁于襄武县。汉安帝延光二年(公元124年)秋,陇西郡治复还狄道。襄武作为陇西郡治历14年。
  南安郡,治原道县(今陇西东南),领3县:原道、新兴(今漳县、武山境内)、中陶(今陇西东南、漳县境内)。
  东汉时期,(公元25年—220年)汉阳郡辖13县,其中平襄(治今通渭)、勇士(辖今定西县北部)、原道(辖今陇西县东部及定西县东南部)、显亲(治今秦安县金城乡)、成纪(治今静宁县李店乡)四县地辖今定西地区北部地域。
汉灵帝中平五年(公元188年)、改刺史为州牧,郡县更为州、郡县三级制,安增设南安郡(在陇西县境内)、辖豲道在今武山境内、中陶(在今陇西、漳县境内)3县。
  三国时期(公元220年—265年)曹魏分全国为13州,实行州郡、县三级行政制。魏文帝黄初元年(公元220年)由雍州(治长安)移置秦州。今定西地区地域辖于秦州,当时秦州辖陇西(治襄武)、南安(治豲道)、汉阳(即天水郡,治冀县)、广魏(治临渭、今秦安县东南)4郡。
  陇西郡治襄武县辖襄武、狄道、临洮、鄣县、首阳、安故、大夏、氐道、河关(治今各石山县)9县。南安郡治原道。辖原道、新兴、中陶3县。
  汉阳郡(即天水郡)治冀县辖冀县、显栾(在今通渭东、秦安西,治今秦安县金城乡)、成纪(在今静宁县李店乡),西县、上邽、新阳6县。广魏郡,治临渭。辖平襄(今通渭)等5县。
  由于魏蜀相争,曹魏在陇西郡辖地屯兵驻军,与蜀汉进行拉锯战。
  西晋时期(265—316年):晋武帝泰始五年(公元269年)以陇西、南安、天水、略阳(由三国时曹魏广魏郡改置)武都及凉州金城郡,梁州阴平郡合7郡置秦州治冀县。太康三年(公元282年)秦州并入雍州治长安(今西安)。太康七年,复置秦州,移治上邽(今天水)。
  陇西郡(国)治襄武。辖襄武、首阳、临洮、狄道4县;南安郡治原道辖豲道,新兴、陶三县;平襄县辖于略阳郡(治临渭)。
  晋惠帝元康年间(公元290年—299年),新设狄道郡属秦州,治狄。辖原陇西郡的狄道、临洮、河关3县,新置洮阳、遂平、武街(治今临洮窑店)、始兴、  第五、真仇6县。狄道郡共辖9县。
  此时陇西郡仅辖襄武、首阳二县。
  东晋十六国时期(公元317年—420年)今定西地区先后为前凉、后凉、前赵、后赵、前秦、后秦等分裂割据政权所控制,由于当时战争频繁,建置更替,遂使领属亦很紊乱。

qd816058H(2014-10-15)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