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简介
新兴县第一中学地处粤西山区,在实施素质教育中,新兴一中明确地确立了科研促教、科研兴校的宗民以现代教育技术作主要手段.全面提高学主的素质。学校领导对电化教育非常重视,学校安排专人专营电化教育,协调各个学科在课堂教学中开展电化教育。学校为发展电化教育制定了有关措施,做了全面规划,付诸具体实施,其中主要有:对全校教师实行电化教育上岗培训;明确电化教学的重要性,实行电化教育评课制度;开展课题研究,建立开发模式;推介优秀课例,鼓励个体能力超前发展;注重软件开发,注重学科使用。经过几年时间的努力,新兴一中在电化教台中取得了良好的成绩,电教成果获可以上奖励的石]0多项,在理论研究方面也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学校课题组卞裕兴、区小武撰写的《素质教育和课堂结构的关系》被《中国电化教育》录用发表,蔡慕华、梁树中撰写的《科研促教与科研兴校的探索》被《广东电教》录用发表。]997年被国家教委电教办确定为全国一千所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之一。从此,新兴一中走透了发展电化教育的新时代。创建于1914年,现任校长李西全。
历史沿革
清末民初,全国兴办新学成风。1914年春,当时的新兴县国民政府在县古筠书院正堂设立新兴县立中学堂,此乃新兴县第一中学的前身,1916年,根据当时教育部颁布《普通教育暂行办法》易名为新兴县立中学。1931年春,县政府从前清县衙迁至城南金台寺,拆县衙署及城墙将其中一部分砖石运至井料冈建学校。1934年春,学校建成,遂迁新兴县立中学于斯。新兴一中是一所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学校。1918年5月,县立中学首先发起,率县城各学校师生及工商界举行集会,抗议北京政府与日本签订“中日军事同盟条约”,向北京政府发出抗议电。会后列队游行示威。五四运动期间,学校师生走上街头声援,投身到反帝反封建的行列中。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新兴县立中学带动县城各校师生深入商号检查、清点日货,当众烧毁,捐赠衣物钱粮支援前方将士。
广州沦陷后,新兴成为抗敌后方,广东青年抗日先锋队总队部,西江特委等曾来新兴县立中学驻扎,学校遂成西江地区抗日救亡重地。1939年2月学校为避开日机轰炸,迁往本县龙山国恩寺办学,4月26日,日机9架再度轰炸县城,有弹一枚击中学校中座楼,受严重坏,1942年2月学校再由龙山国恩寺迁回井料冈原址。1942年学校开始设立高中班,解放初停办。1946年,中共粤中区一批共产党员以教师身份作掩护在学校开展革命活动,宣传革命思想,此时国民党三青团亦公开在校园中拉拢学生,形成了革命与反革命斗争的学习高潮。建国后,学校以极大的热情投入新中国的建设。1950年参加县举办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运动干部培训班的学员以新兴县立中学师生为主,毕业后奔赴农村开展革命工作。在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支持下,学校规模日益扩大,1950年将县立师范、私立兴育中学、私立延平中学并入新兴县立中学1953年,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结束后,学校更名为新兴县第一初级中学,私立船岗初级中学被并入。1956年复办高中,学校正式定名为新兴县第一中学。
1960年,革命老前辈、时任广东省委书记的区梦觉同志曾来学校视察,对学校的办学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作了重要指示;当时全校已设有28个教学班。十年动乱期间,学校受到严重冲击,一片混乱,校图书馆两万多册藏书散失,实验室大批仪器和化学药品被捣毁,损失十多万元,大批教师被关押批斗,1968年12月至1969年12月,学校一度停办,学校遭到了史无前例的浩劫。1976年,中国共产党粉碎了"四人帮",结束了十年文革,国家从此进行拔乱反正,新兴一中走进了新时代。1977年恢复全国统一高考招生制度之后,全县人民又把眼光注视到这所在本地区威望很高的中学。1978年,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之后,县委县府重新确立新兴一中为县的重点中学,逐渐调回原来的领导和教学骨干,加强和充实了学校的领导和教学力量,有计划投入大批资金修复教学设施,购置教学和实验器材,增添图书等,教学秩序逐步走向正常,这一年,新兴一中恢复对全县招收初、高中学生。
教育理念
从创校开始,新兴一中所任用的教师来自全国各地,因而带来了不同的思想意识,不同的治学方法,不同的人生观点,不同的价值观念。解放前,新兴一中是当地进步力量和反动力量、民主思想和封建思想争夺的阵地。解放后,中共新兴县委十分重视教师队伍和领导班子的思想建设。学校教师队伍中,绝大部分教师毕业于师范院校,还有的是来自归侨子弟。学校党支部和行政团结教职工,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几十年来,学校在思想上,业务上抓好教师队伍建设,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教师,为当地教育事业和学校的自身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尤其在开放改革之后,学校认真抓好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和专业技术水平的提高,从严要求不断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使新兴一中成为当地教育发展的龙头。近二十年来,教师在理论研究、教学工作、教育管理等方面建树很多,近百篇教学教改论文在国家级、省级、市级的刊物发表,涌现出大批优秀人物,其中有全国优秀教师2人,广东省特级教师3人,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1人,南粤优秀校长1人,南粤教坛新秀8人,省级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9人。目前,新兴一中已经建成了一支以中青年教师为主流,教学教研综合实力强的稳定的教师队伍。为国家建设、为当地发展培养人才,一直都是新兴一中的办学宗旨。
解放之后,新兴一中坚决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为提高学生素质服务的办学方向,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恢复高考之后,学校不断进行教学改革,不断探索教书育人的新路子,经过二十年的努力,树立起“尊师、爱生、团结、奋进”的校风,建立起“重德、育才、导行、励志”的育人模式。创校以来,共有两万多学生毕业,不少成为社会的精英,其中有数以百计的校友走上了党政军不同级别的领导岗位,有数以千计的校友在各行各业中担当骨干。恢复高考后,学校为全国各大中专学校输送了四千多名学生。近十年,杰出校友中有成为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人大代表的温鹏程;多次在奥运会等国际比赛中夺得金牌的欧绍燕、林志爱、何燕雯等。学校的育人成绩显著,大批学生分别获得各级各类竞赛的奖励。由多名高中学生制作的用于观测哈雷彗星的天文望远镜获得广东省少年发明科技奖一等奖。
教育需要改革,教育需要发展。《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颁布,给新兴一中的办学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在《纲要》精神指引下,新兴一中确定了面向二十一世纪以科研促教,科研兴校的战略:学校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更新领导班子的管理意识,用科学方法管理现代化的教学;学校成立了教育科研课题组,承担省九五教育科研课题的三个子课题的研究,开展教学模式、教学手段、教学理论的探索;严格培训,严格要求全体教师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并用之于课堂教学,发挥学校现有设备的优势;要求全体教师加强理论学习,开拓进取,运用教育理论去开展教学工作;以实验探索为先导,推进全校的素质教育。新兴一中走过了漫漫八十多年历程,现已成为当地基础教育的一所举足轻重的学校。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