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安县 - 历史人文:
红安原名黄安,建县前是黄冈、黄陂、麻城三县属地。为改当时三县分割、地处偏僻、远离县治、山高皇帝远、政令难施、不易控制的局面,1562年两台疏上,礼部尚书徐阶在朝廷竭力赞助,恳切言明建县利害关系。1563年(明嘉靖四十二年)经过户部复奏,朝廷正式批准建县。割麻城的太平、仙居两乡20里甲(110户为里,里分10甲),黄阪的滠源乡8里甲,黄冈的上中和乡12里甲为新建县所属,定名新安县,不久改名黄安县。据《黄安县志》记载,因春秋时地属古黄国,为求“地方宁谧,生民安妥”故名“黄安县”’。1952年9月,为了纪念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和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创建于此,湖北省人民政府报请中南军政委员会转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批准,改黄安为红安。
黄安自建县后,红安县隶属几经变换。明、清时属黄州府。1914年,属江汉道。1927年,属湖北省政府。1940年,属鄂东行署。1949年,属孝感专区。1952年,属黄冈专区。所辖的领地也几经改变,1932年(民国二十一年),县东北旧称长水会及笪儿会的东半部,被划入河南省经扶县,即今新县箭厂河乡(除吴河村),划出土地面积约60平方公里,人口17274人;县西北旧称禹王会、枣林会、羊角会、老山会、黄陂站会等地区,被划入礼山县,即今大悟县禹王、四姑等地区,划出土地180平方公里,人口31058人。
相传春秋时期道教创始人老子曾隐居红安天台修炼,此后这里逐步形成道教圣地。隋朝佛教也在此显赫一时,创立天台宗的佛教大师在这里传教授法。唐宋年间,杜牧、苏轼、陈季常等都曾在这里留下活动的足迹,位于永河的桃花塔至今仍是苏轼与陈季常友谊的见证。据《黄安县志》记载,北宋名士方山子即陈季常隐居于此,苏轼曾三至其地探访。北宋时期著名的哲学家程颢、程颐二兄弟盛极一时。至明代,李贽、焦竑等文化名人连袂而起,耿定向、耿定理、吴心学等本地才俊使红安名声鹊起。李贽(1527-1602)是福建泉州人,明代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因仰慕黄安耿氏兄弟的才华,一生三次到黄安,并曾在黄安寓居四载,潜心读书讲学。同为明代著名的理学家,因思想观念的差异,耿李之间曾发生了一场长达十年的学术争论,影响巨大而深远。也正是在这种激烈的辩论中,李贽逐步发展并完善了自己的思想体系。“近世理学莫胜于宋……天台先生崛起楚之黄安,推明孔颜周陆之学,与乡人肆习之,从游者履恒满户外。”这场论战以两位名人1595年相聚天台而告终,但李贽的新思想却一发而不可收。
红安东接皖西,西倾江汉,北出豫南,南迫武汉,关山形胜,历代为兵家必争之地。古来,谁能占据此地,就可以“北控中原,东引吴会”。相传红安北部的九焰山曾是薛刚反唐的屯兵之地,那里还留有大石筑砌的寨墙残垣。至今,“薛刚反唐”这段历史仍在民间传颂。宋端平年间,七里坪附近一位姓黄的农民揭竿起义。起义军在九焰山安营扎寨,势力一度扩大到淮南的大片地区。元朝末年,七里坪附近的铁匠邹普胜和冯瑄聚众起义,组织红巾军,“推富益贫”以反抗元朝。明初朱元璋曾挥师南下九焰山。明朝末年,李自成、张献忠攻占黄安城。清朝顺治元年至八年(公元1644至1651年),全县农民起义达5次之多,其中最著名的是夏嗣伯的“朋人会”,“横戈过市,影响很大”。清末,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军从1853年至1858年,转战黄安达6年。
红安县 - 革命历史:
黄安境内住民多为汉族,多依山傍水居住,自古就过着男耕女织的小农生活,衣食用品几乎全靠自给。农闲季节,男子搓麻绳、榨油、熬米糖、打草鞋、上山挖药材及做瓦工、木工、石匠、理发等为副业;女子则以纺线织布、养鸡、猪、牛、羊来弥补生活的不足。
1924年,
黄安旅汉读书学生受董必武派遣回黄安开展革命活动。1925年秋成立了党团特别支部。1927年夏成立了县委。在整个湖北地区,黄安党组织的建立是比较早的。北伐军尚未到达武汉,黄安的国共合作就已形成,秘密农民运动已经开展。北伐军攻下武汉后,黄安的农民运动迅猛发展,农民武装普遍建立。1927年,麻城发生“麻城惨案”,黄安和麻城两县的农民自卫队在对敌斗争中,互相支援,为黄麻起义奠定了基础。
1927年11月13日,黄安、麻城两县的农民武装和数万名群众,在潘忠汝、吴光浩、曹学楷、戴克敏等的指挥下,举行了著名的黄麻起义攻克黄安城,成立了黄安县农民政府和中国工农革命军鄂东军;尔后在黄(安)、麻(城)、光(山)边界地区建立了根据地,走上了武装割据的道路。1929年爆发的著名的商南起义和六霍起义使鄂东北、鄂东南和皖西三块地处中原、横跨三省的大别山苏区连成一片,成为鄂豫皖苏区。
黄麻起义后,尽管遭受了国民政府的多次镇压,但在徐向前等的指挥下,粉碎了敌人的围剿。1931年,在黄安的北部重镇七里坪成立了第一个区级苏维埃政府。
1930年11月至1932年10月,国民政府对鄂豫皖根据地进行了四次“围剿”,红四方面军在蔡申熙、曾中生、郑行瑞、徐向前等人的领导下,转战鄂豫皖三省,取得了前三次反“围剿”的胜利。第四次反“围剿”失败后,红四方面军主力四个师共2万余人向西转移,红安人组建了红二十五军又继续战斗。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红安建立安礼、安麻边、和陂安南、三块抗日根据地,并建立起抗日游击武装。
解放战争时期,
活跃在天台山地区的游击队坚持战斗,“囊中存米清可数,野菜合水煮”,为1947年6月刘邓大军进大别山创造了条件。
在二十多年的革命战争中,红安共为中国革命贡献了十四万优秀儿女。当年,在中国工农红军的队列里,每三个人中就有一个红安人,每四名英烈中,就有一名属红安籍。红安现已查明在册的烈士有22552名,包括曹学楷、王秀松、赵赐吾、张南一、秦绍勤、甘济时、江竹青、闵丹桂(女)、吴永达、徐朋人、晏春山(女)、郑行瑞、杨菊香(女)等,既有满门忠烈的戴克敏一家,也有兄弟姐妹同献忠骨的程氏兄妹,还有夫妻烈士同捐躯的王鉴、夏国仪(女)夫妇。还有潘忠汝、吴光浩、沈泽民、蔡申熙、王志仁、吴焕先等外籍烈士。
红安走出了二百二十三名将军,周纯全、王建安、韩先楚、秦基伟、陈锡联、王诚汉、刘飞、王近山、刘昌毅、李天焕、张天云、韩卫民等一大批开国将领,还有和红安有着近似血缘关系的一代将帅,如徐向前、陈赓、徐海东、王树声、许世友、李德生。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