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中的古城——盘县

家乡区县: 贵州省盘县

一丶简介

     盘县位于贵州省西部,六盘水市西南部,是贵州的西大门,地处贵州通往云南的交通要道,素有“黔滇咽喉”、“滇黔锁钥”之称。
      具体位置在北纬25°19'36"-26°17'36",东经104°17'46"-104°57'46"之间。东邻普安,南接兴义,西连云南省富源、宣威,北邻水城。全境南北长107公里,东西宽66公里,总面积4056平方公里。县人民政府驻地红果。有汉、彝、布依、回、苗、白等28个民族。人口86.4万。少数民族人口占12.7%。非农业人口占10.9%。
盘县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名城古镇,在历史上曾经留下过众多鲜为人知的史料,让许多学者产生对其进行研究的浓厚兴趣,最有代表性之一的就是明代著名地理学家徐霞客,他在考察了此地的山川、河流、人文、交通等情况后,将这些资料一一载入了《徐霞客游记》。更有外国人士对其地域风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2003年由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及法国洞穴联盟共同组成的中法“贵州2003洞穴科考队”考察了丹霞山溶洞。在这样一片民族众多,地狱风貌奇特、充满神秘色彩的土地上,一定隐藏着更多的“文化宝座”等待着有心人去开启。

二丶历史沿革

      盘县地处新中国的大西部,坐落在云贵高原上,像一颗冉冉升空的明星照耀着这片土地下生长着的人们。六盘水市素有凉都之称,而盘县作为其三大组成部分之一,更是气候宜人。
盘县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历经了几番变迁。新中国刚解放的时候,沿用了民国时期的称号“盘县”。20世纪60年代,国家开展“三线建设”,为开发盘县煤田,于1965年由盘县划出9个公社,云南宣威划出3个公社设盘县矿区,后来盘县矿区改称盘县特区。1970年,盘县特区与盘县合并,统一为盘县特区。1985年末,特区管辖17个区(镇),93个乡(镇);有汉、彝、布依、回、苗、白等28个民族。在1993年的“建、并、撤”之后,全县管辖37个乡镇、747个行政村,后经合并为450个村。1999年重新更名为盘县,县政府驻地搬迁至红果,到2003年底全县有人口11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约95万人。
      盘县的历史可以远溯到距今约有2.4亿年的太古时期,有考古资料为证。到有人类出现,据史可考可以追溯到距今约有30万年的旧石器时代。盘县古为夜郎地,汉属宛温。晋隶宁州,刘宋时置西安县,南齐称西宁县。唐初为训州地,贞观八年(公元634年)置盘州,天宝后至宋代为于矢部(齐弥部)地。元初置普安路。后升招讨司,继改宣抚司,复为普安路。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卫府并设,改普安路为普安府,另置普山府(土府),土流二知府与卫同地分治。后普山府废,普安卫升军民指挥使司(后变废,复称卫)。永乐元年(公元1043年)设普安安抚司,十三年(公元1415年)安抚司废,改置普安州。万历十四年(公元1586年),迁普安州与普安卫同城而治。清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析州属三营三里地置普安县,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裁普安卫并入普安州。嘉庆十四年(公元1809年)升普安州为直隶州,十六年改普安州为普安直隶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改盘州厅。民国2 年(公元1913年)改盘县。

三丶历史人物

      1、 陇朝喜 (生卒年待考),彝族;贵州普陌营人(今贵州省六盘水市盘县)。著名元朝普陌土司。元朝时期盘县彝族普陌营土司营官。
      2、 多 同 (西汉时人),西南夷夜郎人(今贵州省六盘水市盘县),世居夜郎,有精兵十万人,治诸小邑。西汉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唐蒙上书请开发西南夷,武帝任唐为郎中将,领士卒千人及辎重部队万余人从筰关入,遂见夜郎侯多同。谕以威德并厚赐之,约为置吏,使其子为令。设犍为郡,修筑西南夷道,夜郎侯与汉使者言:“汉孰与我大?”夜郎侯始倚南越,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汉灭南越,夜郎侯遂入朝,汉封以夜郎王,赐印绶。
      3、邵元善,字台山,明朝普安州(今贵州省六盘水市盘县)人。明世宗嘉靖二十二年(公元1543年)举人。授峨县知县,升民部司徒郎,又被谪通州判,改涿州知州。后被下狱,获释后再谪辰州府州判,所到之外,皆有佳绩。四十四年(公元1565年)擢升为四川按察佥事。元善与其兄元吉皆文誉一时。元善尤擅长词赋,工吟咏,著有《贤奕稿》,陈宗虞为之作序。曾写有歌咏“红岩”碑文的七言古诗一首,把中华民族的这一伟大古迹首次公诸于世。其诗为:
“红崖削立一千丈,刻划盘回非一状。参差时作鼎钟形,腾掷或成飞走象。诸葛曾闻此驻兵,至今铜鼓有遗声。即看壁上纷奇诡,图谱浑疑尚诅盟。
      4、 蒋宗鲁,字道父,明朝普安卫(今贵州省六盘水盘县)人。明世宗嘉靖十六年(公元1537年)举人,次年进士。历官浚县知县、刑部主事、云南临沅兵备副使、河南按察使、右布政使、副都御史巡抚云南。在任云南巡抚时,明世宗宠用害政误国的奸臣严嵩,修建大殿,极尽奢侈铺张,下令叫云南采大理石,要见方七尺的五块,见方六尺的五块,见方五尺的十块,见方四尺、三尺的各十五块,并限期运至北京。蒋宗鲁深知采取如此之大的大理石之艰难,能体恤民间疾苦,冒死上疏朝廷,请求减免此项征收。在封建专制时代,蒋敢于犯颜直谏,其精神可获可钦。蒋因直言敢谏得罪奸臣严嵩而告老还乡。一生写了不少谏疏指陈时弊,但多被置之高阁,还著有《诗文集》、《治浚款议疏草》等,均已失传。
      5、 王祚远,字无近,明朝贵州普安卫(今贵州省六盘水市盘县)人。明神宗万历三十一年(公元1603年)举人。四十一年(公元1613年)进士。选庶吉士,授检讨,充经筵讲官,礼部右侍郎,兼翰林院侍读学士、协理詹事府事掌院事,转吏部左侍郎,晋尚书。少负异书,下笔万言立就,试牍不起草,既成而后补之。充经筵讲官时,丰仪秀整,音吐洪亮,颇受明熹宗朱由校器重。明熹宗朱由校专门赐诏嘉奖,授他通议大夫。明崇祯初年(公元1628年)还乡。后卒于家,所著诗文甚富,所惜其集无存。书法尤工,喜作行草,兼带章草味。《黔诗纪略》录其诗一首。

李林(2014-10-16)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