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安老调

家乡区县: 天水市秦安县

秦安老调亦称秦安老调曲子、秦安调等。中华民国三十一年(1940)末,《秦安逸事录》卷三根据其演唱曲牌与流行于当地的小曲子加以区别,定名为秦安老调。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有的专业文艺工作者以“秦安曲子”名在报刊上作介绍。流布于甘肃境内天水的秦安、清水、甘谷、武山、张家川等县。 据老艺人王瑞麟、马守德回忆,祖辈曾对他们讲,秦安老调的演唱最早在明嘉靖年间(1522-1567)已经出现。流传至今的《玉腕托帕》的唱词,是当朝督堂胡缵宗(秦安县人)七十岁辞朝返乡后所作,并由当地一个名叫伏殿坤(昆)的艺人用老调中的〔四六越调〕演唱。从那以后,秦安县的一些文人和艺人们相继编创了许多曲目进行演唱。崇祯十五年(1642)初春时,秦安县的 “龚翰林”(实名不详)、进士张思诚也曾先后归乡,编创了《登科》、《看红烛》、《月霞晴晚》、《清风袭来》、《扫春霁雨》等曲目。而至今仍被艺人们传唱的《重台离别》、《小登科》则是张思诚之妾红姑娘(秦安县安伏乡人)的作品。清康熙至道光时期(1662—1850),演唱秦安老调有影响的人先后是县城西关的秀才王子谦,西川堡子里的安少爷(实名不详),县城“瑞祥庄”的少掌柜岳咨晨和老秀才刘迂(雨)羲等人。这些演唱者,大都家境富裕,有一定的文化,常以闲情会友、自娱自赏的形式进行演唱活动,当时所使用的曲牌主要有〔四六越调〕、〔穿字越调〕、〔单背宫〕、〔十里亭〕、〔满江红〕、〔三倒蔓〕等。伴奏用三弦、二胡、竹笛等。演唱的曲目多为风雅抒情之作,如《莫轻薄》、《水挽纱裙》、《春光好》、《唱诗经》、《红袍安在》、《照纱窗》、《玉臂挽月》等。清代中叶出现在了将秦安老调作为谋生手段的民间演唱艺人,其代表人物是咸丰二年(1851)始活动在秦安县吊湾、郭嘉一带的伏钱二,他所唱的曲目主要有《老三国》、《重台离别》、《昭君和番》、《昭君怨》、《拷秋莲》等。这些曲目直接把民间流传的故事演唱出来,贴近生活,非常受农家百姓的欢迎。同治七年(1868),秦安城关艺人蔡四老爷(实名不详)开始在秦安、清水两县的城关、西川、安伏、白驼等乡镇演唱,主要曲目有《三请茅庵》、《皇姑出家》、《秋莲捡柴》、《吕洞宾戏牡丹》、《王有道赔情》等。至光绪年间(1875-1908),当时在秦安、天水、清水一带演唱秦安老调的艺人已不下百人,其中李家湾的李文赞、 纳金村的颜天赐、姚家屲村的胡骚胞、安伏乡的安大棍、老山村的李尧文等成为这一时期演唱艺人中的佼佼者。他们演唱的曲目增加了表现民间风俗人情的内容。如《巧厨子》、《入洞房》、《赏夏月》、《玩秋景》、《兄弟十乐》、《十盏灯》、《读书高》、《玩棋》、《巧争灯》等。 中华民国时期,由于秦安地区的政治、经济处于一种相对稳定的状况,因此促使秦安老调的演唱在此期间得到盛行。各地艺人纷纷活动于城乡之间,所唱曲目多达一百二十多个,如《亚仙刺目》、《审苏三》、《摘葡萄》、《包公送花》、《三娘教子》、《思郎君》、《玄郎打洞》、《蟠桃宴》、《白袍救主》、《织手巾》、《八仙庆寿》、《香莲诉冤》、《大登殿》等在民间广为流传。这一时期的代表艺人有魏店村的李尚狗、伏山村的伏佑玺、安伏村的安仰东等人。此时,秦安老调的演唱形式为:一个人手持铜铃边击节边演唱,另一人以三弦或板胡伴奏,演唱中无任何道白和帮腔加入。另一种随秧歌社火一同演出的形式,表演化妆,边舞边唱。唱腔在原有的基础上,艺人们在演唱实践中又相继增添了〔前越调〕、〔岔儿调〕、〔三字头〕、〔降夜香〕、 〔双莲花〕、 〔后越调〕;〔前背宫〕、〔三道弯〕、〔岔儿调〕、〔下署乐〕、〔一杯酒〕、〔大五更〕、〔男寡妇〕、〔后背宫〕等曲牌。伴奏乐器加进了琵琶、扬琴、板胡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演唱秦安老调的艺人逐渐多了起来。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中期,一些艺人和爱好演唱秦安老调的玩友相聚在一起,常常在茶园里的自乐班边听边学,边唱边交流,年老的为师,年青的为徒。这期间较为出色的艺人有秦安县城关镇的何双娃、王瑞麟、杨文峰、邵振业、岳开泰;依仁村的侯泉泳、李志堂;风山村的侯根喜;南关的胡长德、蔡润芫;王新村的仇荣山、李世兜、马守德、郑金德;新坡村的郭纪曾、白凤儿、杨进勇以及西川堡乡的周代月等人。所唱曲目主要有《祭巧》、《王相爷探窖》、《送先生》、《孟浩然寻梅》、《伯牙抚琴》、《辞曹》、《劈华山》、《王郎辞家》、《雪里访贤》、《奴心愿》、《十里墩》等。他们的演唱很受当地群众的欢迎。此时,伴奏乐器中除三弦外,又增加了板胡、竹笛、二胡、中胡、木鱼等,演唱者就不再自击铜铃演唱。“文化大革命”期间(1966—1977),秦安老调的演唱活动被完全禁止。 中国共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秦安老调的演唱活动在当地政府和文化主管部门的扶植下得以逐渐恢复,由于许多艺人年事已高,收徒教授的不多,致使秦安老调民间演唱的后续人才严重匮乏。当地爱好者常常利用业余时间临时凑成自乐班,或在炕头院落,或在街头巷尾,或在公共场所进行演唱,每年正月,四月八“浴佛节”时,艺人们还要到当地的庙宇去唱庙会。1981年,秦安老调经专业文艺工作者的加工发展被搬上舞台演唱。专业文艺工作者薛文彦、王朋居、孙志杰、薛艺民、郝毅等人对秦安老调的发掘、收集、整理做了大量工作,收集到曲目八十多篇,音乐曲调三十多首。至今,秦安老调的演唱活动至今在秦安县及周边地区仍有活动。

咖啡不飞(2014-10-16)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