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桑古密

家乡区县: 潍坊诸城市

(1)诸城的文明史有7000年左右。
    在朱解镇陆家庄子发现的石磨盘,充分表明:早在远古时代,这里就是先民聚居的重要地区。
7000年间,留下了丰富的古文化遗存。众多的古文化遗址和出土文物为证。目前,已经发现新石器时代至商州时期文化遗址61处,汉代遗址200余处。
    新石器时代遗址皇华镇呈子遗址、枳沟镇前寨遗址、桃园乡石河头遗址等。在前寨遗址发现的“五峰山形”陶文片,是最早的文字雏形,距今约5000多年。
    汉代遗址多为故城遗址:诸邑故城、东武故城、昌县故城等。
(2)历史沿革。
    境内最早使用“诸”字命名的,是舜的出生地“诸冯”,即今经济开发区诸冯村。上迄秦汉,下至明清,历代王朝经常以诸城赏功臣、赐贵戚、封王侯,诸城因之声播遐迩,誉满古今,堪称灵性宝地,齐鲁名城。
    春秋时期,鲁庄公二十九年(前665)冬,鲁国大夫季孙行父在石屋山(今枳沟镇庙山)东北、潍河之南建城,取名诸邑(故址在今枳沟镇乔庄)。这是市境内最早以“诸”命名的城邑。
    战国时,诸城市境分属齐、鲁两国,以齐长城为界,北部属齐,南部属鲁。鲁顷公二十四年(前249),楚灭鲁,鲁地入楚。境内分属齐、楚两国。
    秦灭六国统一后,实行郡县制。始皇帝二十六年(前221),置琅琊郡,诸城境内属琅琊郡,郡治琅琊(今胶南市琅琊镇)。
    西汉初年,开始在诸城境内置县。汉高祖六年(前201),封郭蒙为东武侯。吕后七年(前181),置东武县,因当时境内有东武山而得名。《水经注》云:“东武县因冈为城,城周三十里”,旧址即今密州街道古城子社区。同时,境内并置诸县(今枳沟镇乔庄村)、平昌县(今石桥子镇都吉台村)、横县(今朱解镇卢山北)、昌县(今昌城镇昌城村)、石泉县(今相州镇古县村)。元封五年(前106),琅琊郡移治东武,境内各县归属琅琊郡,辖于徐州刺史部。
    新莽天凤元年(14),改琅琊郡为填夷,东武为祥善,诸县为诸并,平昌为养信,横县为令邱。淮阳王更始元年(23)九月,王莽被杀,各郡县恢复旧名。
    东汉建初五年(80),改琅琊郡为琅琊国,移治开阳(今临沂县北)。东武县、诸县属琅琊国,平昌县属北海国,撤销横县、昌县、石泉县。期间,东武城从旧址下移至扶淇河东岸,后人谓之“南城”。
    三国曹魏时期,复改琅琊国为琅琊郡,新置城阳郡(治东武)、平昌郡(治昌安),东武县属城阳郡,诸县属琅琊郡,平昌县属平昌郡。不久,平昌郡废除,平昌县改属城阳郡。
    西晋泰始中(269~271),东武、诸、平昌三县都属于城阳郡(郡治迁莒)。太康十年(289),东武县、诸县改属东莞郡(郡治东莞),辖于徐州。元康十年(300),废城阳郡,平昌县改属青州高密国。
    南朝刘宋,分东武县、平昌县属平昌郡,辖于青州,诸县属东莞郡,辖于徐州。
    北魏景明元年(500),置东武郡,治姑幕(今安丘市石埠子村)。永安二年(529),分青州而置胶州,州治设在东武(依南城向北筑新城为州治,后人谓之北城),辖领东武、高密二郡,东武县、平昌县属高密郡(郡治高密),同年,分东武县南境置扶淇县,属东武郡。
    北齐,废东武郡,移高密郡治于东武。撤销诸县、平昌县、扶淇县,并入东武县。
    隋开皇三年(583),废高密郡。开皇五年(585),改胶州为密州,州治东武。开皇十八年(598),改东武县为诸城县,取县西南三十里汉故诸县城为名,县属密州,仍为密州治。大业三年(607),改密州为高密郡,诸城为郡治。
    唐武德五年(622),改高密郡为密州;天宝元年(742),改密州为高密郡;乾元五年(758),复改为密州。诸城始终为郡治或州治所在。
    五代天祐四年(907),诸城县归属后梁。龙德元年(921),改密州为胶源。龙德三年(923),后梁亡,诸城县归属后唐,复改胶源为密州。清泰三年(936),后唐亡,诸城县归属后晋。开运三年(946),后晋亡,诸城县归属后汉。乾祐四年(951),后汉亡,诸城县归属后周。显德七年(960),后周亡,诸城县归属宋。
    宋太祖建隆元年(960),以密州为防御州。开宝五年(972)春二月升密州为安化军节度,秋八月降为防御。开宝六年(973),复升为节度,隶属京东东路。期间,诸城一直为治所。
金,密州仍为安化军,隶属山东东路,诸城县为密州治。
    元,诸城县仍为密州治,辖于山东东西道宣慰司益都路总管府。
    明洪武二年(1369),撤密州,留诸城,密州治改为诸城县治,隶属青州府。
    清袭明制,诸城县仍属青州府。
    中华民国元年(1912),诸城独立。民国二年(1913),废府设道,诸城属胶东道。民国29年(1940),裁胶东道,设莱潍道,诸城改属莱潍道。民国34年(1945),诸城属山东省第十七行政督察区。
    1938年2月4日,日寇侵略诸城,市境沦为敌占区。
    1943年7月下旬,诸城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属滨海专区滨北行署。此后,境内相继建立诸莒边县、诸胶边县、潍东县等抗日民主政权,均隶属于滨北行署。
    1945年9月9日,诸城县人民政府宣告成立,属滨海行政公署滨北专区。1946年7月,改属胶东行署滨北专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诸城县属胶州专区;1956年3月,改属昌潍专区;1970年属昌潍地区;1981年7月属潍坊地区;1983年10月属潍坊市;1987年7月1日,撤销诸城县,建立诸城市(县级市),直属山东省,由潍坊市代管。
    诸城市位于山东省东南部,泰沂山脉与胶潍平原交界处,地理坐标北纬35º42’23”至36º21’05”、东经119º0’19”至119º43’56”,东西最大横幅66.5公里,南北最大纵距72公里,总面积2182.7平方公里,下辖3个街道、20个乡镇、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共有1297个村庄、106万口人,是国务院确定的全国沿海对外开放城市、综合体制改革试点市和乡村城市化试点市,2005年位居“全国综合发展百强县(市)”第76位,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第50位,被评为山东省首批省级文明城市。
    诸城位置优越,交通便利。东与胶州、胶南毗连,南与五莲、日照接壤,西与莒县、沂水为邻,北与安丘、高密交界。东离青岛港100公里,南至日照港80公里,北距济青高速公路和胶济高速电气化铁路60多公里,206国道南北纵贯其中,胶新铁路、青莱高速公路交叉斜贯全境,市乡公路四通八达,是最早实现村村通油路的县市之一。从舜生诸冯到鲁设诸邑,自汉设诸县到隋设诸城,自北魏置胶州到明洪武省密州,直至今日诸城市,市境辖属变迁十数次,历经数千年。其间,诸城辖于密州八百余年,且一直是州治所在地,密州、诸城虽各有所属,但关系密不可分,诸城人也习惯上以密州人自称,故称诸城“沧桑古密”,恰如其分。

冷月无声(2014-10-16)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