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弼士是谁?他是百年前南洋华人首富,财力有如当代的林绍良。他与中国、印尼、槟城及新加坡都有不解之缘。他对新加坡影响最大的一件事是:在1905年推动并筹组了中华总商会,这个华社最高机构诞生在哪里?答案:同济医院。
如今,旧同济医院变成了酒楼,而张弼士在槟城的古色古香的故居,经重修后已成为一座对外开放的展览馆。
亦官亦商当上驻新总领事
张弼士的一生,是19世纪末华人发财致富,亦官亦商,权力与财富相结合的一个典型。
他本名振勋,字弼士,号肇燮,在南洋成名后,一直以“张弼士”通行。1841年(一说1840年)12月21日(清道光二十一年十一月初九)生于广东省大埔县。父亲张兰轩是清道光秀才,以教书为业兼行医,生有4子,张弼士排行第二。幼时因家贫,随父读书三年即辍学。1856年只身飘洋过海,到荷兰巴达维亚(今印度尼西亚雅达),在一家华人纸行当杂工,后升任管帐,得雇主信任,将女儿嫁给他,并协理店务。岳父死后,他自立门户,开了一家酒行,销售各国名酒。他深知在海外经商之道,那时,印尼是荷兰的殖民地(那时称荷属东印度),他极力结交荷兰殖民当局,获准承包酒税与典当税,又承包荷属一些岛屿的鸦片烟税,于是财源滚滚。
1866年,张弼士在印尼创办裕和垦殖公司,开始大规模垦荒种植。1875年,在苏门答腊开办亚齐垦殖公司。1877年在荷属怡里创办裕兴垦殖公司。1878年在爪哇日惹,与张耀轩合资创办笠旺垦殖公司,垦荒种植咖啡和茶叶等,职工多达数千人。他还与人合资创设了日里银行。
迫使德国邮船公司低头
张弼士于1886年在槟城创办万裕兴轮船公司,购买了三艘轮船航行于槟城、亚齐之间。
1898年,有一次他要从雅加达到新加坡办理商务,德国邮船公司歧视华人,他想买头等舱船票被拒,与他同行的澳洲籍姨太太因为是白种人却可以乘头等舱,这可把他气坏了,他表示以后“我的商船一律不卖票给德国人。”
不久,张弼士在雅加达创设裕昌远洋航运公司,在亚齐开办广福远洋轮船公司,往返于新加坡、香港等地,以低价与德国邮船公司竞争,迫使德国公司取消了华人不得乘坐头等舱的规定。
从1898年起,张弼士将业务扩展到马来亚半岛与新加坡。1912年,他在槟城开办了万裕兴垦殖公司;并组设万裕兴总公司,以应接各埠支店汇兑财货。此外,他还经营药材业,在新加坡、雅加达、香港和广州等地开设药行,组成了庞大的药材集团。
成为南洋巨富后,张弼士念念不忘故国,打算回国发展实业,也希望在国内获得政治地位。
1892年,清政府任命张弼士为驻槟城首任领事。1894年升任新加坡总领事。1898年北洋大臣李鸿章电召他回国,任以粤汉铁路帮办,次年升总办。1900年再负责督办粤汉铁路。1903年清廷二次召见张弼士,赏给他侍郎衔(相当于副部长),以三品京堂候补。次年10月,他第三次被清廷召见,他上书提出振兴经济12条建议。
清廷采纳了他的建议,赏给他头品顶戴,补授太仆寺正卿(地位相当于钦差大臣),任命他为考察外埠商务大臣,兼槟城管学大臣;并兼办闽广农工路矿事宜。
张弼士受命回到南洋,即在槟城筹设了中华总商会,并往马来亚各地劝导华人设商会与办学。1905年又在新加坡同济医院内筹组中华商务总会(这段往事详见另文)。1907年4月,张弼士被任命为督办铁路大臣,管理粤汉铁路事宜。
1894年,张弼士在烟台创办张裕酿酒公司,自种葡萄700余亩试酿葡萄酒,经过10年经营,张裕公司的酒风行全国,远销全球,成为中国八大名酒之一。
热心福利和教育事业
张弼士一生热心社会福利和教育事业,生平所捐义款数十万银元。他任海外商务大臣兼槟城管学大臣 时,曾捐资8万元创办槟城中华学校,又在新加坡倡办应新学校。他还给香港大学堂捐款10万元。辛亥革命后,他捐助福建民军7万元,又在汕头购置房屋数十所创办“育善堂”,专为当地居民及嘉应五属学生办福利。晚年还遗言捐助广州中山大学和岭南大学修建校舍。现在中山大学有一座“张弼士楼”纪念他。
1916年,张弼士重返南洋,因筹办银行事务,积劳成疾,于9月12日在印度尼西亚巴城逝世,享年76岁。棺木经新加坡、香港、汕头运回原籍大埔安葬,所经各地,荷、美政府均下半旗致哀。运柩专轮留港期间,广东省省长朱庆澜商得家属同意,将灵柩专程运省,接受公祭,大总统黎元洪为其立碑。其生平事迹存于中央宣付国史馆。
张弼士槟城故居对外开放
张弼士足遍东南亚与中国大江南北,住过的豪宅难计其数,但经过近百年的风风雨雨与战火洗礼,完整保留下来的屈指可数。在东南亚,唯一保留得最完整的张弼士故居,应是槟城的“蓝屋”。
在槟城,你要是问人:怎么去张弼士故居?恐怕没几个人说得上。你要是说“蓝厝(屋)”,没人不晓得。
蓝屋坐落在颇有诗意的老街:莲花河街(Leith Street)。也许百年前真有莲花,也真有一条河吧,现在看不到莲花,也见不到河,却留下一个雅名。莲花河、蓝屋,以及周围十来栋英国维多利亚女王时代的百年老屋,编织成了一幅殖民地时代的风景画。
张弼士故居不仅是全马现存最大的清代中国园林式豪宅,在整个东南亚,同类的百年巨宅恐怕也找不到第二座(新加坡的陈旭年故居面积小得多)。以下关于蓝屋的数字或许有点枯燥,但不是没有意义:
·占地5万3000平方英尺,建筑面积3万4000平方英尺。
·共有38间房,5个天井,7个楼梯,220扇窗。
·建于1897年,1995年进行全面整修,并发展成为一座对外开放的展览馆。
重修后开放供人参观(天天开放,要买入门票)的蓝屋,如今已成为槟城一个新景点,它像磁铁般吸引了千千万万来自五洲四海的游客,特别是对古建筑怀有深情的人们。管理员说,经常有世界各地学历史与建筑及绘测的大学生由老师带领来参观与考察。记者上个月到蓝屋参观时,就遇到十多名来自日本一所大学建筑系的教授与学生,他们观察得非常仔细,连各个门窗上的图案与文字都不放过,一一做记录。
只是有几点遗憾:很少新加坡旅行
社办的槟城游将蓝屋列入行程,除非特别提出要求。
蓝屋虽是中国古典式建筑,但内外所有展品的说明文字,却是以英文为主,加上一点马来文,华文说明一个也看不到。那名女讲解员讲得很生动,很详尽,一句话:很精彩。但也很遗憾:她不懂华文,也不会讲华语。结果是:好多原来的华文,她用英文讲了之后,问她华文怎么写,她就当场“死火”。
张弼士一生有七个太太(一说八个),多数是在南洋娶的,但有一个洋太太是澳洲人,还有一个是上海小姐。最小的姨太太一直住在槟城这座蓝屋里。
蓝屋是在1897年动工兴建的,用了整整七年才完工。动工那年,张弼士任清政府驻新加坡总领事,兼辖槟城、马六甲及附近英国殖民地事务。因此,他经常往返新槟两地。蓝屋竣工,他已升任商务考察大臣,光绪皇帝曾接见他,并授予太仆寺正卿衔(位列二品,当时满清官阶分九品,一品最高。县令列七品,州官也不过四品),在获得清政府授予官衔的南洋富商中,数张弼士的地位最高。
蓝屋的女讲解员说,张弼士学语言的天分很高,除了南洋通行的各种华族方言外,他还能讲英语、荷兰语与马来语。他晚年还经常穿洋服,偶尔也吃西餐。蓝屋外观虽是很中国,但内部陈设却是华洋融合,体现了中西合璧。
张弼士的亲属于1991年准备将蓝屋卖出,后由四名当地富人合资买下。1995年,新业主进行全面重修。工程完成后,这座百年老屋就成为一座气派不凡的展览馆,对外开放。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