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台民俗(二)

家乡区县: 甘肃省灵台县

下面我来接着介绍上篇没介绍完的民间艺术:

(4)灵台泥塑

灵台泥塑历史悠久,源于民间陶艺流行乡村农舍,初为玩具,后赋以祈祥,艺人代为传承,至今形成具有关中风格的工艺模式。制作中采用灵台“板板土”,经过砸泥、制坯、塑型、精抛、酚洗、勾线,妆色等十几道工序,全部手工制作完成。制作的泥塑充分运用夸张造型、线描形体、勾填绘彩等艺术表现手法、熔奇异、热烈、大气、朴拙、有趣于一体,具有较强的视角冲击力和装饰性。彩绘饱和喧嚣,具有浓厚的泥土气息和西部人粗犷豪爽的性格特点,表达了劳动者的生命内涵与纯朴感。近年来经过抢救、扶持、引导,灵台泥塑代有传人,尤以新开乡左相、张培弦、姚拴玉、独店镇冯兴业的作品精到传神。
(5)灵台皮影
皮影不仅是独特剧种,亦是我国民间工艺之精粹,由于艺术价值、研究价值极高,倍受收藏界青睐。灵台皮影流传久远,演出和制作艺人代代相传;灵台皮影古称“灯影”,以上好牛、驴皮为最佳材质,皮子加工、剪刻造像、着色妆彩工艺考究,手法繁复,流派与特色为“关中道”。灵台独特剧种“灯盏头”即为皮影戏,其已故传人上良乡杨班主即为名盛千、陇、灵、崇地区的皮影制作大家。
(6)灵台麦秆画
灵台麦秆画起源于清代,由乡间农村妇女编织草帽引发。始初,将麦秆用水浸泡,待有柔性,民间妇女可即编成小动物之类的工艺品。此后出现了用麦秆蘸骨胶水粘贴书法对联,悬于中堂,继之,又用麦秆粘贴图案,花、鸟、虫、鱼及人物,染色或烫色,观赏价值极高。一直流传至今,久盛不衰。我县艺人宋效斌、张积灵、左相、杨登华、王怀珍制作的麦秆画融政治性、艺术性、观赏性为一体,倍受欢迎。
(7)灵台碑林墨迹
《灵台碑林墨迹》成书于二○○二年,本书收编民国时期国民党中央政府、各省军政要员、地方各界名流为重修古灵台落成题赠碑匾共200余幅,墨迹、题词注解与人物简历相辉相映,堪称我国民国时期文化史一大景观之汇编展示,资料价值甚高。江苏省扬州市广陵古籍出版社承印,一套三卷,仿线装古版,装饰精美,十分典雅,具有收藏价值。

&蚕蛹(2014-10-16)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