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上铁汉——安维峻

家乡区县: 天水市秦安县

安维峻(1854-1925年),字晓峰,一字小陆,号盘阿道人,秦安县神明川(今西川乡农民)人。从小就受父亲严格教育,5岁时就能识楹联中字。他童年时,因兵燹频繁,只能辍学务农,16岁后,监生出身的舅父邓铭堂将他接到家中,亲自课读,竭力培植,时值陕甘兵乱,兵临城下数次,人心惶惶,他却闭门攻读,手不释卷。初应县试,就考取3个第一名,被当时知县程履丰看中,留在县署学经史,受益非浅。同治十二年(1872年)科举考试,他考取第一名,中拔贡,以七品小京官在刑部供职。光绪元年(1875年)经程履丰介绍就学于当时甘肃最大的省立书院——兰山书院,投于吴可读山长门下肄业,并谒见了陕甘总督左宗棠,受其赏识,称“秦安安维峻者,真第一流人才也!”。1875年8月,陕甘分闱后的甘肃第一次乡试,左宗棠以陕甘总督资格临场监试,应试3000余人,安维峻考取举人第一名科元。光绪六年(1880年)考取进士,选任翰林院庶吉士,三年后授编修。

光绪十九年(1893年),安维峻任都察院福建道监察御史。时正值甲午中日战争前夕,面对日本军国主义的入侵,清廷内部形成以光绪帝为首的主战派和以慈禧太后为首的主和派,北洋大臣李鸿章挟北洋海军自重,总揽朝政,极力主张“避战自保”,致使海战不断失利,安维峻面对民族危亡,忧国忧民,置个人安危不顾,力主对日作战,在他任谏官后的十四个月时间内,就连续上疏65道,其中最著名的是《请诛李鸿章疏》,提出将李鸿章“明正典刑,以尊主权而平众怒”,揭露李鸿章“平时挟外洋以自重”“倒行逆施、接济倭贼”“中外臣民无不切齿痛恨,欲食李鸿章之肉!”安维峻还在奏疏中痛斥慈禧太后专权误国的罪行,主张归政于光绪帝。结果慈禧太后大怒,将安维峻交刑部严加惩处。光绪帝曲意回护,以“肆口妄言,恐开离间之端”为理由,还有清朝不斩谏官的传统,进行开脱,才幸免一死,革职发往张家口效力赎罪。

安维峻以爱国获罪,轰动京城。《清史稿》中记载“维峻以言获罪,直声震中外,人多荣之。”乌里雅苏台参赞大臣志锐亲自为他治印,刻“陇上铁汉”四字相赠,京师大侠“大刀王五”亲为护送,并赠以车马。甘肃赴京应考的文人将他送到张家口。正如当时人所称“可见公道在人心,晓峰当此不朽矣!”1896年李鸿章签订《中俄密约》,他痛恨万分,梦中都发出“此疏纵死必上”的呼声。

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安维峻获释回乡,先在陇西南安书院主讲,后在家乡办学,对甘肃近代文化教育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光绪三十四年(1880年),他受聘总纂了《甘肃新通志》共100卷,81册。清宣统二年(1910年)任京师大学堂(今北京师范大学)总教习。辛亥革命后,再次回到故里定居。他的书法也有很深造诣,写字必正楷,一丝不苟,其“鹅头挑”楷书誉满陇原。其行书无拘无束,潇洒自然,既有碑刻劲厉的意趣,又有贴学洒脱的痕迹,骨力强健,风格独具。县内九龙山等地,有他题写的许多牌匾额联,其手迹民间多有收藏。民国十四年卒于老家柏崖山庄。

听雨(2014-04-13)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