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禺的民间民俗文化,反映了南粤的地域特色,砖、灰、陶、石、木的雕塑艺术,凝聚着民间艺人的灵感、艺技和审美观。沙湾飘色、沙涌鳌鱼舞、凌边乞巧、龙舟竞渡、舞狮舞龙等民俗活动将南粤豁达开朗、知情义、重进取的风俗民情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沙田咸水歌缠绵而幽怨,演唱粤曲粤剧曼妙清音,遍及城乡。番禺 民俗民风 重阳放风筝
风筝,古称“纸鸢”。放风筝,是西关民间重要风俗之一。它多在风和日丽的重阳佳节登高时进行。由于风筝种类繁多,千姿百态,放时多集中在高处或山上,因而成为西关传统极富特色的风情.
七夕乞巧:农历七月初七夜,俗称女儿节,也叫乞巧节。西关在这一天晚上,妇女们穿针乞巧,祈祷福禄寿活动,礼拜七姐,仪式虔诚而隆重,陈列花果女红,各式家具、用具都精美小巧、惹人喜爱。
节日到来之前,姑娘们就预先备好用彩纸、通草、线绳等,编制成各种奇巧的小玩艺,还将谷种和绿豆放入小盒里用水浸泡,使之发芽,待芽长到二寸多长时,用来拜神,称为“拜仙禾”和“拜神菜”。从初六晚开始至初七晚,一连两晚,姑娘们穿上新衣服,戴上新首饰,一切都安排好后,便焚香点烛,对星空跪拜,称为“迎仙”,自三更至五更,要连拜七次。
拜仙之后,姑娘们手执彩线对着灯影将线穿过针孔,如一口气能穿七枚针孔者叫得巧,被称为巧手,穿不到七个针孔的叫输巧。七夕之后,姑娘们将所制作的小工艺品、玩具互相赠送,以示友情。
城乡舞狮闹新春 元宵灯会
闹元宵是广州人的岁时风俗。农历正月十五是中国民间的元宵节,又叫灯节。
广州的元宵灯会活动由来已久。早在南汉时,广州元宵夜在长寿寺的花塔上下燃遍灯烛,与月比光,并预祝丰年,称为“赛月灯会”。到清代,广州元宵灯市设在今解放中路的“四牌楼”;辛亥革命后,灯会曾一度冷落;解放后再度兴盛。
元宵灯饰品种很多,主要有宫灯、丝料灯、夹纱灯、走马灯、象形纸扎灯、花果灯、龙灯和灯楼等。龙灯与灯楼属于大型彩灯,由几十个灯笼连接起来的龙灯,还可以耍舞上街游行呢!
如今,每逢元宵元宵节,广州各区市都会举办彩灯展示,增添了节日气氛。天河区的灯会常在体育中心一带的广场举行,热闹非凡。
端午节龙舟竞渡
泮塘古之水乡,河涌遍布,每年五月端午,出动龙舟。五月初,即起用龙船(龙船身埋于河涌,五月起用),俗语说:初一起,初二忌,初三初四划甩牌,初五初六抬过基(抬过基即准备斗龙船)。
龙舟下水之前,先拜祭仁威庙,然后上旗、扬旗、摇伞、头牌、划手集合、档头篙(立于船头指挥的),上船后会朝盘施,名叫“打醮”。先在河涌试划,然后由三涌出海。亦有由增埗出海,汇合在珠江。访问附近乡间,名为拜客。男女老少,倾乡而出,群集河岸,荔湾河上,小舟密步(雇船观看)。岸上则几无立足之地。荔湾竞渡,远近闻名。我的个人主页是:http:www.wm23.cn/chen02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