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济世(1689---1757)字石霖,号梅庄,全州县龙水桥渡村人.康熙五十年殿试录取进士,被选任庶吉士,后授检讨.历任浙江道,江南道御史和湖南粮道之职.著有,和等书.56岁辞官回全州乡居,68岁去世.
1.洞中苦读
谢济世家里穷苦,从小靠舅父支撑读书.他对读书抓得很紧很紧,他嫌家里人多吵扰,就搬到离村子一里远的一个岩洞里去读书.
这个岩洞叫龙隐岩,岩洞门口有座小寺庙.从此他就与庙里的和尚朝夕相伴,在岩洞里日夜苦读.他给自己规定了读书任务,每天要读"一锥子书".每天清早起来就把一叠没读过的新书摆在桌子上,然后用锥子用力扎下去,锥子扎进多深,他当天就要读多厚的书.
谢济世每天为了读完"一锥子书",常常通宵达旦地读.家里没有那么多的桐油供他点灯,怎么办呢?他想了个法子:用蔑子织个小灯笼,又养些蚕仔吐丝蒙在外边.到了夏天,就捉来许多萤火虫装在里边,晚上就用这个"萤火灯笼"照着读书,倒也节省不少桐油哩.
谢济世读书不但读得多,而且也非常专心读.有年大年初一,家里送来糯米粑粑和一包糖.他把糖摆在墨池边,手里拿着粑粑,以便裹着糖吃,一边看书.由于看书看得太专心了,手里的粑粑却往墨池里醮,结果一盘墨汁醮完了,满嘴吃得尽是墨,他还以为是糖哩!
谢济世一直在龙隐岩苦读,直到他做官离去.他对这个岩洞很有感情.后来他弃官归田,还经常到龙隐岩去看看.想起自己少年时候在洞中苦读的情景,不免触景生情,感慨万端,禁不住在洞中挥笔题了许多诗,其中有两首至今还清清楚楚地刻在石壁上:
忆惜少年日,读书严寺中;哪知身似我,只道蜀成龙.龙去床犹在,我归岩已空;他时如化鹤,何处觅前踪.
尚有前踪在,凄其怀蒋公;伏蒲甘折槛,定策苦辞封.大礼千秋愤,孤忠九庙恫;长崖当短句,吟罢涕沾胸。
2。过目不忘
谢济世读书读得多,也读得快。据说是一目十行,不知是真是假?但他记性好,过目不忘的故事现在还流传着。
有回他到舅父家做客。舅父是做豆腐生意的,拿出本帐簿让他帮忙算,总共赊出多少帐?他把厚厚的帐簿从头到尾翻了一遍,顺手丢进灶火里烧了。舅父见烧了帐簿,急得骂起来:“我一年的辛苦都记在簿子上,你烧了拿什么向别人讨帐?”谢济世见舅父急成这个样子,不禁好笑起来,不慌不忙的找来个本子,把老帐簿上的帐目,原原本本的抄了出来,对舅父说:“你拿去讨帐,保证你不差分毫。”舅父不信。到了年关,舅父拿着新帐簿挨家挨户去收帐,果然分毫不差,这才佩服外甥的记性好。
谢济世从才湾舅父家回来,在朋友那里借了六部才子书。朋友讲客气,用自己的轿子送他回来,到了邓家桥,他叫停下轿子,说是要步行回家去,不用送了。还把六部才子书放在轿子里一并带转回去。
朋友见原书送回,觉得奇怪,就问轿夫:“谢济世特意来借书,怎么又不要了呢?”轿夫答道:“他说他在轿子里已把六部书看完了,叫我们带转回来。”朋友听了不相信,说:“从才湾到邓家桥,不过四里多路,他就看完了六部书,我不信,他是吹牛皮扯大炮!”
第二天,朋友特地赶到桥渡,找到谢济世,故意问起六部书的内容,谢济世对答如流,讲得一清二楚。朋友这才相信确确实实是看完了六部才子书,佩服道:“谢济世真是眼观十行,过目不忘啊!”
从此,谢济世名声大振,大家都佩服他惊人的记忆力。
谢济世有个老表,名叫天子公,也是个有才学的人。听见大家夸奖谢济世,心里很不服气,就找他比试。谢济世问怎么个比法?天子公说:“书本是死的,容易记。我们比试记活的东西,我俩打马游街,各人一边,把接墒铺口记下来,谁记错了谁输!”
谢济世答应了。两人骑马来到全州县城老街,从寺门前到观音塘,差不多三里长,两人骑马跑了一趟,下马就写沿街的铺口。天子公把自己看的那边铺口全写下来了,一字不错,铺口挨者的顺序也全对了,他不禁得意洋洋起来,新想这下自己可比赢了。就去看谢济世写得如何?不看倒还罢了,这一看可把他惊得目瞪口呆。你猜是什么缘故?原来谢济世不仅把自己那一边的街铺口写全了,而且连天子公看的这边铺口也全记下来了。天子公这才不得不服输。
梧桐子个人主页:http://www.wutongzi.com/uc/87924349.html
能力秀个人主页:http://www.wm23.cn/asami
微博主页:http://weibo.com/u/3542835330
博客主页:http://blog.sina.com.cn/u/3542835330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