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葛洪(284—364)字稚川,号抱朴子。生于西晋,丹阳句容人。少年好学,博览经、史、百家典籍,擅书法,以儒学知名,不善交游,曾参与镇压石冰起义。东晋初,任谘议参军。好神仙之法。最初从郑隐学道炼丹,晚年闻交趾产丹砂,要求去勾漏当县令。携子侄去罗浮山修道炼丹并从事著述。所著《抱朴子》分内外篇,《内篇》20卷,言“神仙方药,鬼怪变化,养生延年,禳邪却祸之事”,为现存完整的“神仙家言”。《外篇》50卷,详论“人间得失,世事臧否”,反映作者内神仙而外儒术的根本立场。他在长期研制金丹的实验中,积累了不少朴素的化学知识。内篇《金丹》、《黄白》等篇里,研究用矿物炼丹、炼金银。在《仙药》及其他篇中,有用植物治疾病的记载,对化学和制药学的发展有一定贡献。葛洪一生著作较多,除《抱朴子》外,还有碑、诔、诗、赋百卷,《西京杂记》6卷,《金匮药方》100卷,《肘后备急方》3卷。
2.刘裕(363—422)字德舆,小名寄奴。祖籍彭城(今江苏徐州),曾祖时移居京口(今江苏镇江)。少时家境贫寒,以种地、打柴、捕鱼和做小商贩为生,后任东晋北府军中、下级军官。晋隆安三年(399年),刘裕跟随北府名将刘牢之镇压孙恩起义,在镇江蒜山一战把孙恩逼入海中。接着桓玄作乱,攻入建康,逼死刘牢之。刘裕首先在京口发难,杀了桓玄派驻京口的桓修,被各路义军推为盟主,打败桓玄。官至侍中、车骑将军、都督中外诸军事,持节领徐、青二州刺史,坐镇京口,成为北府军的统帅。义熙五年(409年)和十二年,刘裕组织了两次北伐,先后消灭南燕和后秦,收复了洛阳和长安,位至相国,封宋公。元熙二年(420年)废晋恭帝称帝,国号宋,史称宋武帝。刘裕用人“网罗幽滞”,所重任的将相王镇恶、刘穆之等都出自寒门。对于豪门巨族如“京口之蠹"刁逵等人,则采取严厉打击的政策。他重视农业,整顿户籍,合并和取消了许多侨郡侨县,减少依附隐匿,招抚逃亡,使农村劳动力得到保证。他不止一次下令减免赋役,停止征调,需用物资给价向民间采购。在做了皇帝之后,把宁州献的琥珀枕敲碎赐给将士去合金创药。自己旧时用过的农具,命人妥为收藏,留示子孙。
3.刘义庆(403—444)原籍彭城,世居京口。南朝宋武帝刘裕之侄,长沙景王刘道怜之次子,其叔临川王刘道规无子,即以刘义庆为嗣。刘义庆在幼时,刘裕常夸赞他说:“此吾家丰城也”。刘裕称帝后,刘义庆袭封临川王。宋文帝元嘉九年(432年)刘义庆持节都督七州军事,任平西将军、荆州刺史。到荆州上任及离任时,因迎送而馈赠给他的物品一概不接受。“在州八年,为西土所安’’。元嘉十七年官至南兖州刺史、开府仪同三司。史称其“为性简素,寡嗜欲",“受任历藩,无浮淫之过”。刘义庆爱好文义,他招聚文学之士,远近必致。曾撰《徐州先贤传》、《世说新语》、《幽明录》、《宣验记》等。《世说新语》是我国最早的“志人事”的笔记小说。
4.徐广(352—425)字野民,祖籍东莞(今山东沂水),家居京口,世代好学。徐广对百家学说以至数术无不通晓。年轻时曾任东晋兖州刺史谢玄的从事,后担任秘书郎、典校秘书、散骑常侍、领著作等职。徐广忠于晋室,在桓玄纂位时,安帝出宫,他流涕随侍。宋武帝刘裕受禅,恭帝逊位,他又痛哭流涕。谢晦劝他不必如此,他说,你是宋朝佐命,我是晋室遗臣,一喜一忧自然不同,就辞职回家了。著作有《车服仪注》、《晋纪》等,还有文集15卷。其兄徐邈(344—397)字仙民,东晋经学家。在语言文字方面,世称徐氏兄弟为“大小徐”。44岁应选为中书舍人,迁散骑常侍,常为皇帝改削诗文。又授太子经,著有《五经音训》、《春秋谷梁传注义》及文集9卷。
5.檀道济(?一436)祖籍高平金乡(今山东金乡县),世居京口。以参刘裕讨桓玄军事起家,任太尉参军,封唐县男。东晋安帝义熙十二年(416年),刘裕出兵伐后秦。他为前锋攻入洛阳,俘获四千多人。有人主张杀掉,他说:“伐罪吊民,正在今日”,一起释放了。于是北方人心感服,纷纷投降,一路攻下长安。檀道济受任琅邪内史。刘裕建立南朝宋后,改封永修县公,位丹阳尹、护军将军。南宋文帝刘义隆时,谢晦在江陵造反,道济受命征讨获胜。文帝任命他为征南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江州刺史。元嘉八年(431年),又一次领兵北伐,与魏军30余战多捷,直抵历城,因粮草不继而退兵。他叫兵士夜间量沙成堆,唱筹计数,把所存少量米覆盖在上,佯装粮堆,魏军不敢追击,宋师全军而返,进位司空,镇浔阳(今江西九江)。元嘉十三年(436年),刘义隆弟彭城王刘义康矫诏杀死道济父子8人。被杀时,道济怒骂道:“乃坏汝万里长城!’’。二十七年,魏军打到瓜洲,刘义隆叹日:“若道济存,岂至此!”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