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山花灯
独山花灯是贵州南路花灯的代表,它历史悠久,据打羊乡墨寨八十多岁的布依族花灯老艺人介绍说,他祖父那辈就唱花灯来的,按此推算花灯在独山流传至少有二百年以上的历史。
独山花灯最早是“地灯”,其源于正月闹元宵玩灯的习俗。《独山县志》风俗篇载:“上旬内(正月)街坊龙灯彼此争胜,尤以无宵为最,自十一日至十五日,土民具香楮,酒脯於祖墓前展拜曰:上灯。此后市人开张、书童上学皆择吉,乡村龙灯间有习灯唱者,或具帖赴某村庆贺或某村招之演唱,同曰:‘玩年’。”“地灯”,顾名思义是一种不择场所徒步于地上表演的艺术形式。多以扇帕为主要道具载歌载舞,通常与闹元宵的耍龙、舞狮、划早船、车车灯等一起,通称闹花灯,后“地灯”的表演形式被“还愿”的习俗所借用,形成“愿灯”,其内容是娱神、酬神了愿,驱魔去邪、消灾化结等,代有封建迷信色彩。“愿灯”逐渐形成一整套的程序,其中要扎灯、塔台唱灯。就出现了“台灯”。从清咸丰间(1851)年,愿灯盛行独山城乡时,歌舞中就带有戏的成份,如《打头台》已经由歌舞发展到人物,有故事情节的别具风格的“灯夹戏”。“台灯”表演分为两部分。开台的第一个节目是《踩新台》,接着是《打头台》,俗称“打花折”,之后才出折子戏(正戏)。“台灯”的出现,标志着独山花灯戏的形成。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